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5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   立夏 立夏
搜索
协荣仲孜
2018.12.14
协荣仲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曲水县      “协荣仲孜”是藏语的译音,“协荣”是拉萨古城西南曲水县的一个村落名,“仲”即野牦牛,“孜”是舞或玩耍的意思。“协荣仲孜”即协荣村的野牛舞。   协荣仲孜由7名男子表演:“阿热”(领舞)一人,雌、雄野牦牛各一头(二人扮一头牦牛),击鼓、击钹者各一人。   表演时,领舞者先在道白中描述野牛舞的历史:我阿热老人和这两头雌雄野牦牛参加过桑耶寺盛大的落成典礼……(在西藏的第一座寺庙桑耶寺壁画中,描绘该寺落成...
查看更多
鄂温克族萨满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      鄂温克族萨满舞是萨满(即巫师)在祈神、祭祀、驱邪、治病等活动中表演的一种祭祀性的舞蹈,也是祈神佑民的一种巫术活动,由男女巫师分别表演。   萨满舞的表演程序一般有祝祷、请神、神附体、送神等部分。表演时,萨满头戴鹿角帽或熊头帽,多模拟动物的形象姿态。   鄂温克族萨满通过舞蹈手段,充当沟通众神灵与人之间关系的使者,在祷词、咒语、吟唱和鼓声中舞蹈。舞蹈时,萨满手击皮鼓(即抓鼓),腰部小幅甩劲,步伐多...
查看更多
棕扇舞
2018.12.14
棕扇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棕扇舞是哈尼族传统舞蹈,流传于云南省红河与元江两县交界的哈尼族村寨。   在哈尼族的昂玛突(祭祖节)、库扎扎(六月节)、扎勒特(十月节)等传统节日及人生礼仪活动中,人们都要盛装酒宴对歌舞蹈,双手各持一柄棕树叶跳棕扇舞。   棕扇舞有六十多种套路。舞蹈前,都要先由长者领跳并吟唱古歌和祝词。参与者自由形成圆圈,男里女外,长者先跳,小辈跟进;舞至酣畅,争相进入圈内展示舞蹈技艺。   棕...
查看更多
跳曹盖
2018.12.14
跳曹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平武县      跳曹盖是流传于平武县白马藏人山寨的民间祭祀舞蹈。“曹盖”是白马藏语音,意为“面具”。曹盖面具是似人似兽的“达纳尸界”(黑熊神)神灵形象。每年的正月初五、初六两天,各寨子都要举行“跳曹盖”来祭祀山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无病无灾。   跳曹盖的活动程序包括:杀鸡祭祖、祭祀山神、逐户跳曹盖驱鬼、全寨人在戴面具的巫师“白莫”和曹盖的带领下,到河边祭神送鬼等。舞队人数必须是单数,沿逆时针方向围圈起舞。舞队中有不戴面...
查看更多
老古舞
2018.12.14
老古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      老古舞(黎语“闯坎”的意译,意为“告祖先”)是一种古老的黎族民间祭祀舞蹈。该舞又叫“愧董笼”,意为“拜古面”,即祭拜故去的老人。   老古舞在丧事和祭拜活动时进行。一般是白天“袚亡魂”(意为“招魂”),晚上跳老古舞。此外,凡村寨中有人患病、做噩梦或有不吉利的事发生时,也可举行“告祖先”活动,请祖先神灵消灾除祸;如平安无事,全村每3年也要举行一次“告祖先”跳老古舞活动,以悼念、祭祀祖先的形式祈求祖先...
查看更多
跳花棚
2018.12.14
跳花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化州市      跳花棚俗称“跳棚”,流传于广东省化州市官桥镇长尾公、卷塘尾等村,是民间“傩祭”活动中的舞蹈。   相传,跳花棚从明朝末年起在化州代代传承,一直延续至今。   每当秋收后,村民便在草坪、土地庙或祖庙前搭棚准备傩祭。在举行跳棚傩祭活动前4天,在傩舞老艺人的带领、指导下,先在村中挑选16周岁以上的男子集中教练吟唱和舞蹈。   正日子那天,焚香供拜、接神安座后,再开棚门表演傩舞。届时,由村老发出号令,锣鼓...
查看更多
南县地花鼓
2018.12.14
南县地花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南县      南县位于湖南省北隅,湘鄂两省边界,县域内河渠交错,湖塘密布,正是这水乡泽国的风韵,构成了民间民俗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民间舞蹈—地花鼓,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衍生出来的。   南县地花鼓起源于清代嘉庆三年(1796),它是在民间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以其朴实粗犷的动作、明快高亢的音乐、活泼自如的表演、浓郁的生活气息、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南县地花鼓有对子地花鼓、竹马...
查看更多
仗鼓舞(桑植仗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桑植县      仗鼓舞是桑植白族男子手持仗鼓(细腰长鼓,或作“丈鼓”)表演的一种男子集体舞蹈,在桑植县白家山寨的节日庆典、庆贺丰收、游神、庙会、民间祭祀等民俗活动中,都可见到。表演者在鼓、锣、钹等打击乐器伴奏下应节起舞,人数少则6人,多则10至20人不等,围观者也可即兴参加,没有仗鼓的人可随意拿起木棒、烟杆等器物随之起舞。舞至情浓时,观众不断发出“哦吼”的呼喊声助兴,场面非常热烈。   桑植白族是宋末元初从云南大理迁徙而...
查看更多
跳马伕
2018.12.14
跳马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如东县      跳马伕俗称“烧马伕香”,是江苏省如东县一带流传的在迎神赛会期间专为祭祀“都天王爷”张巡(也有说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男子集体舞蹈。该舞在丰利、掘港、潮桥等地尤为盛行。据说,张巡是唐肃宗时的一员将领,在“安史之乱”时,率众坚守城池达三年之久。在陷入既无粮草又无战马的绝境时,令军民人等把马铃系在身上,在阵地上来回奔跑,马铃声使敌人误以为来了援兵;但终因寡不敌众,张巡以身殉国。后来,唐肃宗追封张巡为“都天王爷...
查看更多
赛乃姆(和田赛乃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赛乃姆是新疆维吾尔族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和田赛乃姆发源并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于田县位于新疆西南部,昆仑山脉北麓,与西藏自治区交界。自古以来,作为古代绿洲丝绸之路南道重镇的于田,在多种文化影响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 赛乃姆是广泛存在于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较多地继承了古代西域乐舞的遗风,是维吾尔族各类舞蹈形成的基本形态。唐代杜佑在《通典》第一四二卷中叙述西域乐舞中记载“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跷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自止”。在...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