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立夏
搜索
瑶族长鼓舞(黄泥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      黄泥鼓舞主要分布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六巷乡、罗香乡的“坳瑶”聚居地区,是很有地域特色的瑶族长鼓舞。   跳黄泥鼓舞是坳瑶祭祀盘王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祭祀活动多在秋收后进行,一般是一个村寨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也有一家一户举行的。   黄泥鼓分公鼓、母鼓两种;公鼓腰部细长,母鼓腰部粗短。打黄泥鼓时要用黄泥浆涂在鼓皮上调音,黄泥鼓也因此而得名。   跳黄泥鼓舞的都是男子,分别持公鼓...
查看更多
瑶族长鼓舞(小长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小长鼓舞是瑶族支系“过山瑶”的民间传统舞蹈,流传于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瑶族聚居地。舞者在唢呐伴奏下,手握长鼓边敲边舞,因其鼓形较小,为区别于瑶族另一支系排瑶的“长鼓舞”,而称“小长鼓舞”。   小长鼓舞有“七十二套路”之称,主要有“盖新房舞”和“造鼓舞”。   盖新房舞以“莲花盖顶”、“漂洋过海”、“金鸡展翅”等动作表现“寻屋地”、“挖屋地”、“砍木”、“上梁”等盖新房的全过程...
查看更多
瑶族长鼓舞
2018.12.14
瑶族长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      瑶族长鼓舞是中国瑶族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的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及庆祝丰收、乔迁或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瑶族长鼓舞历史悠久,它脱胎于起源很早的祭盘王仪典及一些巫术活动中的舞蹈,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文娱活动。   长鼓在瑶语中称为“公”,瑶族长鼓以两鼓对接,中腰较细,可以握持,两端各以羊皮面覆蒙鼓面。瑶族长鼓舞有多种表演套路,或专门表现造屋动作,或在舞蹈中融入动植...
查看更多
瑶族长鼓舞
2018.12.14
瑶族长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      瑶族长鼓舞是中国瑶族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的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及庆祝丰收、乔迁或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瑶族长鼓舞历史悠久,它脱胎于起源很早的祭盘王仪典及一些巫术活动中的舞蹈,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文娱活动。   长鼓在瑶语中称为“公”,瑶族长鼓以两鼓对接,中腰较细,可以握持,两端各以羊皮面覆蒙鼓面。瑶族长鼓舞有多种表演套路,或专门表现造屋动作,或在舞蹈中融入动植物有趣的...
查看更多
瑶族长鼓舞
2018.12.14
瑶族长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      瑶族长鼓舞是中国瑶族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的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及庆祝丰收、乔迁或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瑶族长鼓舞历史悠久,它脱胎于起源很早的祭盘王仪典及一些巫术活动中的舞蹈,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文娱活动。   长鼓在瑶语中称为“公”,瑶族长鼓以两鼓对接,中腰较细,可以握持,两端各以羊皮面覆蒙鼓面。瑶族长鼓舞有多种表演套路,或专门表现造屋动作,或在舞蹈中融入动植物有趣的...
查看更多
朝鲜族长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图们市      朝鲜族长鼓舞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主要流传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区。它脱胎于朝鲜族传统的农乐舞,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长鼓源于印度的细腰鼓,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再辗转传入朝鲜,成为朝鲜族主要的打击乐器。朝鲜族长鼓为两面鼓,两面音高不尽相同。明清时期,部分朝鲜族人从朝鲜半岛迁到中国,长鼓舞也随之传入,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长鼓舞。   朝鲜族长鼓舞既可...
查看更多
鹤舞(三灶鹤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珠海市      三灶鹤舞是广东省珠海市三灶镇独有的一种仅在春节期间表演的传统舞蹈。民间素有白鹤象征长寿的说法。鹤舞也是三灶村民给60岁以上老人拜寿,为30岁以上村民祈福的一种礼仪习俗。据传,该舞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鹤舞的白鹤造型生动逼真、舞姿优美,形象地将仙鹤临门、觅食、洗嘴、梳毛、休息、嬉戏、归巢等生活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表演时,以锣鼓伴奏,间唱吉祥的“鹤歌”,场面显得欢快、热烈、祥和。   在三灶...
查看更多
朝鲜族鹤舞
2018.12.14
朝鲜族鹤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鹤舞是发源于朝鲜的一种民族舞蹈,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它最早是大型宫廷歌舞五方处容舞中的一种穿插表演形式。李氏王朝时期,鹤舞在表演上出现了新的变化,两只鹤围绕两朵莲花翩翩起舞,形成独立的“鹤立莲花台舞”。传入中国后,经民间艺人重新加工整理,演出形式更为完善,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延边地区各县市得到普及。目前,鹤舞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南部的安图县流传十分广泛。   朝鲜族鹤舞风格朴...
查看更多
查玛
2018.12.14
查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查玛原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坚定信念、阻止邪恶诱惑而举行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包含舞蹈、音乐、诗歌、美术、油塑、木偶等的综合性宗教艺术。它随着宗喀巴所创建的黄教传入内蒙古,在内蒙古流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查玛有跳、唱、念、打等动作。先由徒弟喇嘛根据佛经的道理创作,经活佛、高僧们审定后,才能公开跳。“查玛本”是查玛的首舞。查玛穿金戴盔,手执多种兵器,以“九九八十一...
查看更多
靖边跑驴
2018.12.14
靖边跑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靖边县      靖边跑驴是陕西靖边社火中的一种歌舞形式,在民间有“骑毛驴”、“耍驴儿”、“拉犟驴”、“赶毛驴”等俗称,主要流传于靖边的宁条梁镇、东坑镇、镇靖乡等乡镇。据光绪《靖边县志》记载,跑驴在清代的靖边已相当盛行。   跑驴表演技巧丰富,风格独特,充满生活情趣。它通常用钢筋、铁丝焊接“驴”框架,加上可以转动的“轴承”,下有支架和4个小轮子,用电灯泡做眼睛,以兔皮、驴皮、驴耳、驴尾等不用加工的原料进行装饰,使“驴”成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