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9   星期六   农历闰六月十六   
搜索
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贵定县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   鼓龙鼓虎-长衫龙苗语音为“打容打阻-阿冗”,是贵州苗岭山麓小花...
查看更多
苗族芦笙舞(锦鸡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丹寨县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   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
查看更多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纳雍县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它流传在贵...
查看更多
羌姆(林芝米纳羌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米纳羌姆”即俗人跳的羌姆,是人们为了驱魔镇邪、庆祝丰收、祈祷风调雨顺的一种民俗仪式,是西藏传统舞蹈形式之一。每逢藏历二月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春播完)和八月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丰收完),西藏林芝地区群众就聚在一起,通过举行米纳羌姆活动来祈祷和祝福。该遗产项目主要流传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林芝县米瑞乡、林芝镇一带,集中流布区为林芝县林芝镇尼池村、卡斯木村,米瑞乡吉定村、嘎沙村,主要通过师带徒方式传承。 林芝米纳羌姆首先要进行“萨加屯羌姆”,即开场净地舞蹈。演员...
查看更多
羌姆(江洛德庆曲林寺尼姑羌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江洛德庆曲林寺尼姑羌姆主要流布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往东近100公里处的年木乡境内。尼姑羌姆是指在鼓乐伴奏下表演的宗教舞蹈。其表演者以寺庙尼姑为主,表演蕴意为祈福、寺院驱鬼、圆光占卜仪式等,表演时间仅有1天。表演时每个节目均分6组出场,共有24人表演,每组4至16人,共有6个表演段。 江洛德庆曲林寺尼姑羌姆表演风格别具一格,表演者必须掌握“羌姆益”(舞蹈书籍)的“嘎尔、替、央”即舞、画、音乐三艺。“舞”谓穿戴舞衣面具跳羌姆,“画”谓绘制坛场,“音乐”要求举腔...
查看更多
羌姆(门巴族拔羌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门巴族拔羌姆是在门巴族中流传的一种戴面具的宗教舞蹈。该遗产项目流布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错那县(2023年改为错那市)吉巴、贡日两个门巴民族乡,辐射勒、麻麻等门巴民族乡。据有关文献记载,门巴族拔羌姆产生于15世纪,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门巴族拔羌姆因举办地不同,分为“基巴本羌姆”和“贡日唷羌姆”两个派别。每当跳拔羌姆前,先由“拔羌姆”的羌本(教员、组织者)向每个表演者收9碗小麦作酒,还收糌粑、肉等食品。而后羌本持着一条哈达和西藏旧银币(章嘎嘎布)2枚...
查看更多
羌姆(桑耶寺羌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羌姆是每年在固定时间表演的具有加持意义和观赏性的宗教仪式舞蹈。桑耶寺羌姆主要流传于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桑耶寺,在每年藏历正月初十“次久节”和藏历五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桑耶朵底”节期间表演。 桑耶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桑耶镇(雅鲁藏布江北岸)境内,距山南地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泽当镇50公里,交通便利。这里,降水丰沛,“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气候较为温和。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被称为“建筑史上的佳作”。763年,吐蕃王朝第三十八代藏王赤松...
查看更多
羌姆(拉康加羌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洛扎县      加羌姆是西藏山南地区洛扎县拉康镇俗人(民众)表演的藏传佛教噶举派羌姆。   拉康加羌姆是一种艺术风格独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歌舞,是藏族民间文化和宗教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藏历十二月十五日,在洛扎县拉康镇举行传统边境贸易交流会时,拉康加羌姆成为边贸会首演的节目,也是当地群众与外来商客所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节目之一。拉康加羌姆的演出,意味着拉开...
查看更多
羌姆(曲德寺阿羌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贡嘎县      “阿羌姆”即鼓舞,是山南地区贡嘎县贡嘎曲德寺僧人表演的一种宗教舞蹈。   贡嘎曲德寺阿羌姆是1464年由宗巴贡嘎朗杰创作的,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阿羌姆一年表演两次:第一次是藏历元月十五日曲德寺“曲追堆庆”(宗教喜庆节日)时,第二次是藏历二月三十日在拉萨举行“措曲斯蚌”(俗称“供宝会”)时。   阿羌姆的舞者为16人,另有一名钹手击钹伴奏。表演时,舞者不戴面具,只画黑脸谱。阿羌姆没有复...
查看更多
羌姆(直孔嘎尔羌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      直孔嘎尔羌姆是位于墨竹工卡县境内的直孔替寺的宗教舞蹈。“嘎尔”意为歌舞或“乐舞”。   直孔替寺第九嗣二十八代活佛多吉结波(1284—1350)时期,大修行者扎巴坚赞曾在直孔溪乌卡尔地区首次跳了“四臂护法神”祭祀舞蹈。从此,羌姆便传入了直孔替寺,后经历代直孔高僧的不断修改和发展,最终逐渐趋于完善,成为该寺的嘎尔羌姆。嘎尔羌姆具有严格的整套舞蹈动作和伴奏音乐,以及严格的表演程式;作为宗教舞蹈,具有丰...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