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6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九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四季生产调
2018.12.14
四季生产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哈尼族四季生产调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区,其起源时间的下限不晚于唐代。作为山区梯田生产技术及其礼仪禁忌的百科大典,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单元的内容。引子部分强调祖先传承下来的四季生产调对哈尼族的生存所具有的意义,其余部分按季节顺序讲述梯田耕作的程序、技术要领,以及与之相应的天文历法知识、自然物候变化规律、节庆祭典...
查看更多
刘三姐歌谣
2018.12.14
刘三姐歌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壮族民间认为,“歌圩”是刘三姐传歌才形成的,刘三姐是歌圩普遍形成的重要标志。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刘三姐被广西民间视为“歌仙”,宜州市是刘三姐歌谣最有代表性的地区,被认同为刘三姐的故乡。 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比较完整,歌谣种类丰富多样,传播广泛。刘三姐...
查看更多
吴歌
2018.12.14
吴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无锡市 吴地民歌民谣总称“吴歌”,它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是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多年历史。吴歌包括“歌”和“谣”两部分,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劳动歌、时政歌等;按音乐形式进行区分,吴歌有命啸、吴声等六类音乐。 江南颇具个性特征的民歌形式田山歌亦为吴歌之一种,主要集中在上海青浦的练塘、赵巷、金泽、商榻四个郊县,以及江苏的吴江、吴县和浙江的嘉...
查看更多
吴歌
2018.12.14
吴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青浦区 吴地民歌民谣总称“吴歌”,它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是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多年历史。吴歌包括“歌”和“谣”两部分,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劳动歌、时政歌等;按音乐形式进行区分,吴歌有命啸、吴声等六类音乐。 江南颇具个性特征的民歌形式田山歌亦为吴歌之一种,主要集中在上海青浦的练塘、赵巷、金泽、商榻四个郊县,以及江苏的吴江、吴县和浙江的嘉...
查看更多
吴歌
2018.12.14
吴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吴歌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吴歌源远流长,《楚辞•招魂》即有“吴蔡讴,奏大吕些”的记载。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将吴歌编入《清商曲辞》的《吴声曲》。明代冯梦龙采录宋元到明中叶流传在民间的大量吴歌,辑录成《山歌》、《挂枝儿》。清代是长篇叙事吴歌的成熟繁荣时期,经书商刊刻、文人传抄和民间艺人...
查看更多
河间歌诗
2018.12.14
河间歌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河间市 河间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的冀中平原腹地,因位于滹沱、中堡二河之间而得名(另一说为九河之间)。 《诗经》十五国风是先秦口头文学的经典代表之一。初传《诗》多家,鲁、齐、韩三家《诗》失传,只有《毛诗》一家传下来。毛诗由毛亨、毛苌叔侄二人传于世间,其发祥地就在今河北省河间市。秦始皇焚书坑儒,诸家经典多遭焚毁,荀子的弟子毛亨来到河间国武垣县(即现在的河间市)隐居。他在整理古文《诗经》的基础上,开始作《诗经诂训传...
查看更多
谭振山民间故事
2018.12.14
谭振山民间故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新民市 谭振山,男,著名民间故事讲述家,祖籍河北,1925年农历十一月十日生于辽宁省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村。谭振山的家在法库县、沈阳市新城子区、新民市交界处的最东北端,那里是清咸丰年间的移民村,居民来自山东、河南、河北。谭振山能讲述600个民间故事,内容多为风物传说、鬼狐精怪故事、历史人物传说及生活故事和笑话。这些故事基本通过家族、亲朋传承。谭振山在养育了他的黑土地上生活劳作了80年,在田间、炕头、街口、门前给大家讲...
查看更多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2018.12.14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喀喇沁及东蒙各部的蒙古族较早就定居下来,由游牧转向农耕。在由猎转牧、由牧而农的曲折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里的民众所创造的民间文学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民间文学相比,是独树一帜的,折射着鲜明的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相融的特色。 以东蒙民间故事为主要样式的口头叙事方式既承继了草原游牧文化的传统,又以博大的胸怀吸纳了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的营养,对定居后的农耕生活有全方位、广角度的反映,因而形成了与草...
查看更多
古渔雁民间故事
2018.12.14
古渔雁民间故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大洼县 古往今来,辽河口海域的二界沟小镇一直是特殊的打鱼人群体——“古渔雁”的落脚聚集之地。持这一生计的打鱼人没有远海捕捞的实力,只能像候鸟一样顺着沿海的水陆边缘迁徙,在江河入海口的滩涂及浅海捕鱼捞虾。因这一群体沿袭的是一种不定居的原始渔猎生计,故辽河口民间称其为“古渔雁”。 二界沟的古渔雁主要是从华北的冀中、冀东地区通过旱陆和水陆迁徙到此地的打鱼人,他们是古渔雁民间文学的创作者与传承者。由于生计的特殊性,古...
查看更多
走马镇民间故事
2018.12.14
走马镇民间故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 走马镇是重庆市九龙坡区的一个镇子,这里流传着一种由以“走马”(赶马)为职业的人群口头创作并传承的民间故事,人们通常将其称作“走马故事”。走马故事起源的确切年代无从稽考,但走马场建立于明末清初并很快得以兴盛,故事应与之同步发展,其产生形成至少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由于“走马”人群的生存环境和生活阅历与常人不同,所以他们创作和讲述的故事显示出某些特点。走马民间故事内容庞杂、类型多样,除了民间传说故事的一...
查看更多
1
1526
1527
1528
1529
1530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