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设计为非遗传承发展插上翅膀
相关资讯
查看更多
设计为非遗传承发展插上翅膀
专题报道
论坛嘉宾合影    9月23日,北京国际设计周主论坛“设计的力量——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在中华世纪坛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做了题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的主旨演讲。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设计周组委会秘书长余俊生致辞,日本色彩研究所常务理事、日本色研工业株式会社社长赤木重文,英国特许设计师协会会员、特许董事、董事学会成员Frank David Peters,北京工美艺术研究院院长、北京工美集团首...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论坛
摘   要: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中文译名共同使用了“保护”一词,许多学者误以为这两种保护是同一性质,实际上其英语表述及内涵均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基于“人类共同遗产”理念发展出来的保护制度;后者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的基于“私有制财产”理论建立起来的保护制度。我国在非遗保护中的杰出成就,以及在“民间文艺著作权保护”领域的踌躇不前,进一步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理念的先进性,以及作...
查看更多
传统工艺可以如此生鲜
论坛
    十年前,笔者刚刚参与非遗领域的报道时,结识了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坐下聊起来,他会对蓝印花布的民间收藏滔滔不绝。那时,他的蓝印花布博物馆正在筹备。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笔者就该非遗项目如何传承的话题与他进行过简单的交流,可以看出,他一直在思考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该如何适应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今年,在上海设计周上再次遇到他,他为大家展示的一款印有蓝印花布图案的沙发、一袭蓝印花布的丝巾等新产品令笔者眼前一亮,原来一直让传承人困惑的传统手工艺与...
查看更多
万花如“绣”
专题报道
  刺绣工艺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其历史源远流长,文献记载创于舜禹。中华悠悠历史长河,刺绣文化与之绵延并行。魏晋前,刺绣以实用为主。到了唐代,刺绣工艺不断创新,纯审美观赏类绣品增加,实用与审美合而为一,不仅关联着人们的生活习俗、欣赏情趣和宗教信仰,更映衬着不同时代的物质文明。明清时期,是刺绣艺术群芳吐艳、流派纷呈、空前大发展的阶段,而且图案纹样已不局限形式美,还包含着吉祥内容和处世哲理。  各大刺绣流派竞相盛放于万花之园,而被后人誉为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
查看更多
繁花似“锦”
专题报道
  锦是传统丝织物中最绚丽华美的一种,“帛”、“金”成字,古有“织采为文”“其价如金”之说,是中国技术水平最高的丝织物。其材美工巧,华丽璀璨,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后经唐宋两朝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至元朝达到了织锦技术的鼎盛时期,曾随丝绸之路走遍世界。  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数千年生活创造的过程中,织锦也呈现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如南京的云锦,四川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中国织锦已成为一张代表中国的美丽名片。  本次《锦绣...
查看更多
非遗生产性保护:酒香也怕巷子深
专题报道
第十六届临沂书圣文化节上,一些非遗传承人希望借助展会人气来提升老手艺产品的销量。    尽管跟国内一些知名产品的质量不相上下,但因为打不出品牌,东高榆村的木梳产业始终没有“更上一层楼”。    东高榆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的板泉镇,发源于沂山南麓的沭河从村子西侧流过。从长深高速下来过了沭河特大桥,便进入了东高榆村。村头新建的村史馆,完整记录了木梳制作近300年来在东高榆村的传承发展脉络。    “相传在康熙年间,一逃荒者来到东高榆,因感恩村民收留,便留下...
查看更多
【译介】波斯湾地区伊朗蓝吉木船的传统造船与航海技术+伊奥夸——埃纳韦尼·纳维人为维护社会及宇宙秩序而举行...
专题报道
编者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将在以往译介工作基础上,继续开展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非遗名录项目内容的翻译介绍,每期更新两个项目。本专题项目简介译文仅供广大读者参考使用,不妥之处,欢迎留言指正。译介项目九波斯湾地区伊朗蓝吉木船的传统造船与航海技术Traditional skills of building and sailing Iranian Lenj boats in the Persian Gulf图1 波斯湾地区伊朗蓝吉木船的传统...
查看更多
谈“中秋”
2018.09.26
谈“中秋”
论坛
(原标题:《由“中秋”谈传统节日在当今:赋予传统文化绵延不断的生命力》)主持人:路斐斐 对话人:萧 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高 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侯仰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张 勃(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祈求团圆的意念深藏在中华民族每个人心灵深处  路斐斐: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学者认为,中秋节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上古的祭月之礼,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极具东方文...
查看更多
项兆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
论坛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展开的。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变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面临遭受冲击、加速消失的现实威胁,也面临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机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近年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日渐活跃,传承人群的精神风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状态发生了积极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文化现象的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态的作...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