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11   星期五   农历六月十七   小暑 小暑
搜索
西施文化:流芳千古 历久弥新
专题报道
西施文化:流芳千古 历久弥新    虽然经过岁月的无尽洗礼,她早已芳踪难觅;虽然,光影的流逝里无人能描摹出她当日的容颜,但人们依旧坚信她的美丽无与伦比。     现世的你或者熟悉述说她的故事,或者听过传唱她的天籁韵律。她――西施,吴越争霸里,最具悲剧色彩的女子,中国百姓公认的四大美女之首。在近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她的美丽、智慧、爱心和献身精神,在民间口耳相传、不断丰富充实,形成一宗内容广泛、学术价值极高的民间口头文学――西施传说。这传说,经过岁月的积淀...
查看更多
新时代 新年画 新发展 期待中国木版年画的春天
专题报道
新时代 新年画 新发展 期待中国木版年画的春天   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木版年画,这一最具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近年来,在一大批民间艺术家的呼吁努力下,各地的抢救保护工作正全面展开――   不久前,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省文联等联合主办的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保护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在有年画之乡美誉的开封朱仙镇举行,5年前,就是在这里,以抢救中国木版年画为标志,中国民协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5年后,我国木版年画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硕果...
查看更多
“九鲤灯舞”与“惠洋十音”:莆田民间艺术的两朵奇葩
专题报道
“九鲤灯舞”与“惠洋十音”:莆田民间艺术的两朵奇葩     莆田素以“文献名邦”著称,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积淀丰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日前,黄石镇沟边村的九鲤灯舞和惠洋十音分别被收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至此,我市共有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九鲤灯舞民间艺人陈文水、陈金文以及惠洋十音民间艺人方元往、吴元林也被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查看更多
闵惠芬:民间音乐深深打动我
其他新闻
闵惠芬:民间音乐深深打动我    “潮州乐队深深打动了我,那些民间乐手盘膝而坐,沉静、纯净的音乐让我流下了眼泪。”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日前激动地表示,很多优秀的民乐演奏团体散落于深巷阡陌之间,有待人们去重视、去挖掘,“民乐界藏宝于民,而我们举办长三角地区民族乐团展演活动就是要把这些散落的瑰宝呈现出来。”据悉,将于2009年1月2日开幕的长三角地区民族乐团展演活动,将有60余支来自南方多省甚至海外的民乐团体集中来沪献艺。  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余震告诉记者...
查看更多
文化遗产穿上“商业外衣”之后
其他新闻
文化遗产穿上“商业外衣”之后濒危文化遗产蒙古筝曾经的兴盛地--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乌兰牧旗演员表演蒙古筝弹奏。盛行于元代的蒙古筝如今已濒临灭绝,会弹奏的人越来越少。(布和朝鲁 摄)    来到内蒙古草原的大多数外地人都曾在宾馆、酒店、旅游景点用餐的间隙欣赏过蒙古族长调民歌表演,不少人也曾被盛情的“劝酒”长调劝得酩酊大醉。在内蒙古,荣升为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一古老艺术已成为草原旅游的金字招牌,在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保护的同时也被精明的商家充分利...
查看更多
中国青年报:与韩国争“周易申遗”的婴孩心态
专题报道
中国青年报:与韩国争“周易申遗”的婴孩心态    坦率地说,当看到“中韩民间爆发‘周易申遗"争夺战”的消息时(凤凰网12月22日),笔者着实有些诧异。按图索骥搜了半天,才知道中国有些学者呼吁“周易申遗”已经有些时日,而且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韩国正准备把包括《周易》在内的“整体风水地理”,申报为世界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窃以为这些学者爱护《周易》的热情虽然可嘉,但表现出的“婴孩心态”却要不得。  作为“六经之首”或“群经之冠”,《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母体...
查看更多
首届中国木版年画艺术节暨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将开幕
其他新闻
首届中国木版年画艺术节暨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将开幕    为进一步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带动中国木版年画的发展和繁荣,首届中国(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节暨送欢乐下基层文艺演出活动将于2008年12月28日至2009年元月2日在开封朱仙镇举办。  据介绍,首届中国(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节主要活动包括:12月28日举行的中国(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节暨送欢乐下基层开幕式及文艺演出;同日在开封博物馆举行的首届中国(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节全国木版年画联展联销开幕式;12月...
查看更多
紫砂工艺制作流程
专题报道
紫砂工艺制作流程    原料的准备,包括挖泥、炼泥和选料。矿中挖出的硬块状的泥料经过捣碎、过筛、澄滤,所得细土下窑储藏,叫作“养土”。   紫砂器成型的主要方法是手工捏作。先捏器身,然后挖足、开面,最后加柄、嘴、盖等。从明代至清康熙年间,多用捏作的方法,清雍正、干隆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模制产品。嘉庆、道光年间,陈曼生重倡古法,又盛行捏作。李景康、张虹说得好:“就印模与捏造而论,印模之法易精,在工业为进步;捏造之法难精,在技能为绝诣。故印模之法便于仿行,捏造之法...
查看更多
"河北梆子"还是"北京梆子" 传承人刘玉玲遭尴尬
专题报道
"河北梆子"还是"北京梆子" 传承人刘玉玲遭尴尬     “我呼吁有关方面为北京的河北梆子正名,把‘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更名为‘北京梆子剧团(院),把我所谓‘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的荣誉称号改为‘著名京梆子表演艺术家",这是我从艺50年来的最大心愿。”在12月14日北京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30年传统与当代戏曲发展”论坛上,一向人前如“开心果”般的刘玉玲出人意料地泪洒会场,向与会嘉宾倾诉了她所在的...
查看更多
纺织"活化石"现身北京"非遗"展 老人现场织黎锦
其他新闻
纺织"活化石"现身北京"非遗"展 老人现场织黎锦资料图片: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现场表演,让观众如同身临黎寨,感悟黎族文化魅力。海南日报记者 王凯摄17日,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举行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博览会上,来自海南的黎族老人端坐在展厅中央的大椅子上,她手中正编织着一块布,这块布可不是一般的布,它可是有纺织“活化石”之称的黎锦。黎族是我国一个善纺织的民族,宋末元初期间,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黄道婆正是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后,回来进行推广,掀起了持...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