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1-04   星期一   农历十月初四   
内乡打春牛习俗
创建时间:2022-03-23 16:21:00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民间称“打春”,内乡打春牛习俗是流行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世代传承的立春节气习俗。春季万物复苏,打春牛预示农耕活动的开始,有规劝农事、鼓励春耕的含义。201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项目的核心文化空间内乡县衙博物馆为十个代表社区之一。

打春牛活动分为祭春、迎春、打春、闹春、送春等。立春前一日群众自发组织迎春队伍去先农坛祭拜春牛和芒神,并在附近田里耕地以祈丰年;立春日民众齐聚内乡县衙,鞭打由当地长者指导扎制的纸质春牛,牛肚内五谷、干果纷纷落地,民众欢呼抢食,以期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吉年有余;随后群众在县衙周边开始游街闹春,鼓乐、舞狮、舞龙、旱船、高跷等民间社火尽情表演;闹春后长辈给孩子佩戴春鸡,全家吃春饼咬春,亲朋互送春牛、“福”字剪纸,以迎接立春的到来。

打春牛最早为官、民共享的习俗,同治八年《内乡通考》中已有关于县衙迎春活动的记载。民国后,因体制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一项民俗活动,主要地点依然在原内乡县衙建筑群,现为当地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目前主要为社会传承,其中的仪式则通过师徒方式进行传承,当地民众自发参与并通过传说、故事、谚语、歌谣等进行相关知识和实践的传递。

该项目具有由官、民共享习俗到民间自发民俗的演变性;有涵盖仪式、表演、技艺、饮食等多方面的民俗性;有仪式严谨的庄重性;有以内乡县衙为主要文化空间的固定性。

立春日打春牛表示劝农春耕和祈求丰收,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特色,其从官、民共享的习俗到民俗的演变过程,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围绕打春牛习俗,当地流传有众多的传说故事、谚语歌谣等,涉及到剪纸、春鸡、社火等,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该项目是群众掌握时间节令、气候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具有科学价值。

该项目是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并用以指导生产生活的范例,由此衍生的春耕文化在民众中逐渐形成共识;它表达了人们对春耕的重视,也体现了耕耘才能收获的价值观;它作为春天来临的象征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广泛认同,为社区民众提供了迎接新春的公共空间,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它体现了民众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四季更迭的智慧,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