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1-03   星期日   农历十月初三   
知节气 识茶事 和天下丨小满:温风沐麦圆,茶解初夏热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23-05-22 17:31:00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制茶、饮茶传统,都是中国人探索自然宇宙、认知生命健康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智慧。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更替,指导着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饮用和相关观念与习俗,都与二十四节气密不可分,各个节气给予了茶不同的滋味和功效。

茶作为民间俗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简单的饮品,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俗、茶礼。“茶” 体现着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传递着中国人“谦、和、礼、敬” 的价值观。

“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应四时之序,将节气与时令和我们的“茶生产”、“茶生活”、“茶文化” 紧密相连,体现出中国人顺应天时、敬畏自然、自省自律、推己及人的传统观念。让我们在节气里,识茶事、品茶香,探索先辈的智慧,知世界、和天下。

一、小满·节气知多少

(公历)每年5月20日至22日,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节气。“小满”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解释为:“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意思是说夏收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即将成熟。

“小满”有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说的是在小满时节,苦菜花开放,蔓草枯萎,麦子将要收获。从小满至芒种这一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夏收作物或成熟,或接近成熟,农事活动进入了大忙时期。

“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

此时,丝车、油车、水车开始运作起来,人们忙着缫丝、榨油、灌溉农田。蚕妇将结茧的蚕放到锅中水煮,用丝车抽丝剥茧,辛勤劳作;同时,菜花结籽,可用来榨油,或食用或售卖;而地里禾苗,如果遇到干旱的天气,需用水车引水来灌溉田地。

江浙一带的人们在小满这一天,会过“祈蚕节”,拜祭蚕神,祈求好收成。江南地区的人们会举行抢水仪式,并祭祀车神。抢水仪式是农家启动水车灌溉农田前的活动,人们会在河港上排数十部水车,搭帮结对,以锣鼓为号,踏动水车,把河水引灌入田,祈求农事顺遂。祭祀车神,就是祭祀掌管“三车”(油车、丝车、水车)的神灵。相传“车神”是白龙,人们会在水车前和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祈祷,祭祀后,向田中泼一杯白水,祝愿水源涌旺。

“小满食苦,一夏不苦”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 苦菜称为“败酱草”,也叫“苦麻菜”、“苦苦菜”。传统中医认为苦味食物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的功能。而小满时节,天气逐渐炎热,人们容易心火旺盛,此时吃些具有清热降燥的“苦菜”,可以起到泻火解暑的作用。

为了降低苦味带来的不适,在饮食实践中,人们把苦菜焯水、冷淘后凉拌,调以盐、醋、辣油或蒜泥,配馒头、米饭等主食,增加食欲。或在焯水后,挤出苦汁,做汤、热炒、煮面,或搭配肉馅,做包子、馄饨、水饺。经过悉心地烹调,苦菜去除了部分苦味,保留了清香,成为了美味食物。

二、小满 · 茶饮

初夏时期,随着天气逐渐炎热,人体消耗的营养物质增多,处于旺盛的阶段,容易上火。小满时节,很多人会选择喝绿茶,缓解烦热,祛湿补水,在品茶的同时调节身心,获得清凉。今天我们介绍擂茶和婺源绿茶,了解其制作流程和特点。

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2014年)

在客家人的饮食中,擂茶是饮品,也是一种主食。赣南客家擂茶基本原料是鲜茶叶、糯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各类青草药。其中的青草药,大多是鱼腥草、艾叶、薄荷等,具有清火解毒、调节脾胃的作用。

制作擂茶时,制作者多以坐姿,手握擂杵沿擂钵内壁逆沟走向舂捣,直至所有原料擂成茶泥,饮用时,将茶泥放入擂钵或盆中,开水冲泡后,倒入适量的高山茶油,并用擂杵稍加搅拌,这样制成的擂茶既有茶叶的甘味,芝麻、花生、豆子的清香,也有生姜的辣味。如果佐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等食材,便成为集香、甜、苦、辣于一体的待客佳肴。

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2014年)

婺源绿茶产自江西上饶市婺源县,茶树大多生长在高山深谷中,受到雾露的自然洗礼,萌发出来的芽叶柔软,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婺源绿茶按外形可分为眉形、针形、颗粒形、螺旋形等。其制作程序,主要有:采摘、摊片、杀青、揉捻、解块、烘坯、做形(初干)、烘干(提香)。经此流程制作出来的婺源绿茶具有香高色翠、汤清叶绿、味浓耐泡的特点。

三、小满 · 茶的对外传播

2019年11月27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宣布设立“国际茶日”,时间为每年5月21日,以赞美茶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今年的“小满”时节刚好与此时间重合。我们将从小满到大暑节气,讲述中国茶的对外传播,以及世界各地区的茶俗、茶事,感受茶文化兼收并蓄、美美与共的精神内核。

我国历史时期的茶叶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和海上丝绸之路这四条路径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进行传播和流通。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往来的重要通道,主要包括南海航线和东海航线两条。南海航线是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从广州、福建泉州、浙江宁波等出发,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东海航线主要是通往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本图中海上丝绸之路,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通史陈列及《丝路帆远》相关著作,仅为示意图,不分年代。(来源:“中国航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中国茶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和影响主要体现在饮茶习惯的确立,“茶馆”、“茶室”等饮茶场所的打造、茶与绘画、戏曲等文化表现形式的融合上,表现出茶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一)饮茶习惯的确立

随着欧洲地理大发现,“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外来,欧洲人对中国茶的了解日渐加深,逐渐形成了饮茶的习惯。法国人很重视茶叶的药用功能,他们认为喝茶会缓解痛风带来的痛苦。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祖父马萨林枢机主教(Cardinal Mazarin)患有痛风,常通过饮茶缓解症状。

英国人大多爱喝红茶,视中国的“祁红”为茶中极品,追求浓酽口感。茶具讲究用上釉的陶器或瓷茶具。英国人饮茶有早餐茶、下午茶之分,“下午茶”是在午后钟声敲响四下后,大家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喝一杯茶。在工业革命时代,人们的劳动强度大,下午茶正好起到了能量补给的作用。同时,火车、轮船、飞机场等公共空间也会提供茶水,供人饮用。在剧场、影院休息时,人们也会借茶言欢,放松心情。

►伦敦下午茶木版画 大英博物馆藏

(二)“茶馆”、“茶室”等饮茶场所的打造

围绕着饮茶活动,西欧国家开始打造“茶馆”、“茶室”等饮茶场所,供人们放松消遣,娱乐休闲。荷兰是最早输入茶叶的国家,茶叶主要流行于当时上层社会,他们设有专门的“茶室”,边饮茶边与友人、宾客寒暄交谈。英国人专门设置茶园、茶馆等场所,供人们饮茶论事。在维多利亚时代,妇女因为“下午茶”的存在,可以自由出入公共场合进行社交,举办茶会。法国人喜欢和家人、朋友一同到餐馆、茶室饮茶,增进感情。

►Julius LeBlanc Stewart (朱利叶斯·勒布朗·斯图尔特)绘制 “下午五点的茶会”

(三)茶与绘画、戏剧等文化表现形式的融合

荷兰曾上演喜剧《茶迷贵妇人》,表现出人们对茶叶的热衷与尊崇。后印象派大师文森特·梵高的《吃马铃薯的人》,反映了民众饮茶的场景。法国印象派画家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油画《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也展现了餐馆中的茶饮场景。在英国有以茶作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比如《饮茶皇后》、《中国茶》等咏茶诗,也有《一滴茶》、《序中之茶》等戏曲。20世纪初,英国人还在阿根廷探戈舞的基础上创造了茶舞,风靡一时。茶作为元素、主题出现在绘画、戏剧、舞蹈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上,可以看出茶叶在当时的西欧社会已成为重要的饮品,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吃马铃薯的人》

茶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带给了人们文化体验。茶叶的流通推动了西方社会对茶的了解、对茶具的使用,以及对茶文化的吸收。同时,我国茶文化中的内涵、礼俗逐渐与西欧当地的文化风貌相融合,形成了新的饮茶风尚和时代潮流,展现出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部分文字参考自王玲:《中国茶文化》、盛敏:《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上饶文旅微信公众号、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微信公众号、赣州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部分图片来自:上饶文旅微信公众号、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微信公众号、赣州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摄图网。

编辑:刘爽 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