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4   星期六   农历三月廿六   
申遗”十周年,江苏非遗点亮薪火传承路
来源:“江苏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19-11-21 10:38:00

2009年,我国2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与江苏有关的非遗项目共6项,包括单独申报的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以及联合申报的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回望十年后“申遗”时代,江苏作为文化和旅游大省,在非遗保护方面同样敢于先行先试,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非遗保护制度和工作机制,探索传承人动态管理方法,在记录工程、活化展示、互动体验、开拓市场等方面体现出富有江苏特色的亮点经验,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科技助力 人才为先

灿若云霞,巧夺天工,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十年间,云锦华丽转身,出台《南京市南京云锦保护条例》和中长期保护规划,完善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数据库,建设南京云锦传习基地。走出了一条与现代社会发展和谐共进的传承发展之路。

这门技艺难在何处?珍稀又在何处?举例而言,云锦主要品种有织金、库锦、库缎和妆花四大类,前三类已可用现代机器生产,惟有妆花的“挖花盘织”“逐花异色”至今仍只能用手工完成。 十年来,南京云锦研究所作为非遗传习基地,作出了卓有成效的传承和探索。借助科技力量,开展云锦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电脑挑花两大工序的数字化工作,进行云锦织造技艺数据库抢救性挖掘整理,将相关云锦历史资料纳入资源共享工程。

传承的关键在于人。云锦研究所通过“师带徒”、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人才等方式加强传承人培养,现有4位云锦高级人才经过云锦学院和国家文物局文物修复高级研修班毕业。在前不久南京云锦申遗成功十周年纪念活动现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双喜一次性收了6名徒弟,喝过拜师茶,行过拜师礼,古韵十足的仪式,生动书写着匠人匠心的传承。周双喜说:“择一事而终一生,希望年轻人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踏踏实实做事情。”

据省文旅厅非遗处介绍,下一个十年,云锦研究所将更多致力于传统工艺的保护与提升、与艺术家进行跨界合作、提升工艺技术,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应用,让昔日的皇家特供,变成妆点人民美好生活的象征。

雕版印刷技艺

广陵传文脉 刻经度世人

2009年,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与南京金陵刻经处、四川德格印经院一起,成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

十年间,广陵古籍刻印社作为全国最大的古籍线装书生产基地,保留着国内惟一的全套古籍雕版印刷工艺流程。先后刻印出版了《里堂道听录》《金刚经》《绿杨笺谱》等善本古籍文献。此外,刻印社努力适应市场需求,采用成本更低的影印技术生产书籍,出版了《康熙字典》《史记》《扬州名园记》等线装书籍,受到读者欢迎。2018年,扬州市出台《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等非遗项目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实行“分级、分类”保护。广陵城内的一脉书香,像运河涛声一样,从古代流向未来。

金陵刻经处由我国近代佛教文化复兴的奠基人杨仁山创办,是中国仅存的一家刻经机构和收藏木刻佛教经典像版的文物中心,也是世界范围内唯一的汉文木刻佛经出版中心,全国寺庙诵读的佛经大多出自于这里。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马萌青从艺近40年,其雕版刀法洗练、线条细腻、古朴庄严。今年8月份,在国新办江苏专场主题新闻发布会而举行的非遗展示活动中,马萌青和弟子联手,以刀为笔,雕刻成版,朱砂为墨,在宣纸上刷印,现场刻印了一篇南师大教授所作的《大运河赋》,匠心神韵,引来媒体观众纷纷驻足。

中国剪纸

我苏四大流派争奇斗艳

2009年,扬州剪纸、南京剪纸、徐州剪纸、金坛刻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包进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为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扬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秀芳曾多次远赴日本、美国、德国等地进行剪纸表演和艺术交流。

南京剪纸融北方剪纸的粗放和南方剪纸的细腻为一体,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艺术形式优美异常。其中的“斗香花”刻纸在全国独一无二。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剪纸艺术,南京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方林致力于剪纸教学,从慕名而来的外国人到稚气未脱的小学生,张方林“有教无类”,让更多人走近剪纸、爱上剪纸。

徐州剪纸集南北之长,作品中既融入了北方剪纸的豪放和浑厚,又糅合了南方剪纸的细腻和清丽。金坛刻纸工艺主要包括手工绘画和镂空刻制两方面的技艺,其制品幅式灵活,刻制手法多样,表现细腻丰富,构图精细繁茂,从题材内容到艺术形式均显露出浓郁的时代色彩,构成了江南民间生活的优美风俗画卷。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环球“造园”的香山帮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重要代表,香山帮,是一个以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为地理中心,以木匠领衔,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典建筑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北京故宫、天安门和苏州园林等举世闻名、精美绝伦的建筑,均为香山帮匠人所造。

1979年,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薛福鑫带领香山帮工匠,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修建了一座中国明式古典庭院——明轩,首开在国外造园的先河,此后,世界各地的中国园林建筑工地上,到处都是香山帮的身影,他们以“匠人情怀”赋予建筑灵性与情感,成就了一座座让世人感叹的建筑杰作。

精工细作,重视手工,让香山帮在追求尽善尽美的同时,成本和造价上难免高出同侪,面临着不小的市场压力和风险。近期,苏州将出台进一步扶持发展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意见,让这首在香山帮匠人手中响彻千年的气韵生动、尽善尽美的“凝固的音乐”,演奏出更为美妙的和音。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宋锦与缂丝的当代转化

宋锦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三大名锦。其产品的基本特点是采用了经线和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应用了彩抛换色之独特技艺,使织物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更为丰富。艳而不俗,古朴高雅。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钱小萍先后创办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钱小萍丝绸复制研究所,成功复制了一批已濒临失传的宋锦。近年来,苏州丝绸博物馆和相关企业研发出用宋锦制作的工艺品,团扇、扇套、卷轴、册页、拎包和锦袍,都是宋锦技艺进入当代生活的尝试。

缂丝织造技艺主要是使用古老的木机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拨子,经过“通经断纬”,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一幅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缂丝素以制作精良、古朴典雅、艳中带秀著称,被誉为“织中之圣”。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金山的缂丝座屏《牡丹·山茶·蝴蝶》、金地《寿星图》等代表作,把千年流传的缂丝工艺带向了全新高度。

苏州博物馆运用沈周 《花鸟册·玉兰》元素开发的缂丝票夹、护照包、三折钱包、拉链钱包系列文创

据苏州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宋锦、缂丝由于工艺要求极高,客观上存在着从业人员少、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近年来全社会对非遗的关注日渐提升,带来了许多非遗与设计、文创、艺术领域的跨界合作,发展态势不断向好。“我们希望打开门来,让更多人关注、了解、进而喜欢并热爱宋锦、缂丝这样的手艺。十年二十年后之后,能够坚守下来的,也就成了我们的传承者。”

端午节

有声有色的苏式端午风情图

端午节由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西塞神舟会、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苏州端午习俗三省四地共同打包申报,是我国首个入选人类非遗名录的节日。与其他三地不同,苏州端午节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对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的纪念,并逐渐演化成苏州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欢节。

今年夏天的第十五届苏州端午民俗文化节,善于出新的苏州人更是把端午节过出了别样精彩。“指尖端午”文创产品集市,将端午元素和苏州工艺创新结合。在盘门景区举行的“社戏花开艺献人民”戏曲民星比赛,呈现出一幅地道的端午民俗风情画。端午节放风筝称为“放殃”,包括专业风筝和优秀手绘风筝展示、放飞主题风筝等环节。而“云上龙舟”PK赛等小程序游戏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大家通过网络感受端午传统习俗。传统节日内涵的不断创新转化,体现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无限活力。


编辑:chen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