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茂县-羌年时人们唱颂民族古老历史歌谣
羌年(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或“日麦节”,亦称“丰收节”、“还愿节”、“过小年”,因羌族平阳历而得名,一般以农历十月初一为节日,为期三至五天。它是羌族一年中最为隆重的民族节日,以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为主要内容,庆典礼仪原始古朴、文化气息独特浓郁,体现着羌族文化的鲜明特色。
一、历史渊源
羌族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他们世居高山沟谷,相对独立封闭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而羌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图2 理县-羌年时集体跳民间舞蹈“哟初步”
羌年的来历已不可考,相传于先秦时即已形成,其礼仪庄严肃穆,祭祀排场尤为讲究,是集宗教信仰、历史传说、歌舞、饮食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在内容上,主要反映了早期的农耕文化活动情况;在表现方式上,保有许多游牧、狩猎时期的文化遗存。现主要流行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松潘、汶川、理县以及其他羌族聚居区地。
由于历史原因,庆羌年活动曾一度中断。1987年农历十月初一,四川省民委在成都举行了庆祝羌年大会。1988年,“日麦节”(羌历年)被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确定为羌族同胞的法定节日。自此,羌族传统节日“日麦节”(羌历年)得到了有效保护。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节庆习俗
羌年的日期,是农历十月初一,由古羌人太阳十月历和羌族“释比”的铁板算(即古夏历算法)共同推演而来。在万粮归仓、圈满万畜的丰收季节,人们欢庆丰收,表达对天地诸神的感恩和对来年的期盼。
图3 羌年时羌族“释比”率众举行祭天祷告仪式
每当羌年来临,各寨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一般持续三到五天,有的村寨持续至十月初十,地区间略有差异。庆祝活动主要由祭祀和娱乐两部分组成,其中祭祀活动包含祭祀天地、祖先、寨神等内容;娱乐活动则包含吃年宴、饮咂酒、品美食、唱歌跳舞等。整个活动由寨中的“许”(释比、苏布士)主持。
图4 汶川-全寨聚集到村口参加羌年庆典活动
初一日,以祭祀为主要内容。人们各自居家,除尘扫地、洗衣备宴,然后焚香祭祀天地诸神和家神,通报一年丰、灾、福、祸,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国宁民安。
初一日夜,吃“年宴”,也叫“吃收成酒”。家人齐聚家中蒸“瓦达”(一种荞面做的状似“山”字形的大蒸饺,馅儿多为腊肉碎块、豆腐碎块和腌制野菜)。蒸好后,分而食之。也有的人家用荞麦面粉做成牛、羊、鸡及其他牲灵形状的祭品,用来祭祀先祖和神灵。
初二日,亲族邻里相互迎请,互道祝贺,大家共饮咂酒(一种羌族自酿酒),同品美食,笑谈游戏,尽兴而归。
图5 北川-羌年跳沙朗
初三日,晨起,全寨壮年汉子着节日盛装,腰带别上插有野鸡翎的竹棍,载歌载舞,结对挨家挨户拜年祝贺。之后杀猪敬神,祈求寨和民安,永离灾难。仪式结束,众人在老者带领下唱颂本民族古老歌谣,以训诫后人。之后,男女老少在草坪上围成一个个圈圈,载歌载舞,这种风格独特的舞蹈称为跳沙朗,是整个活动的收场仪式。
图6 茂县-羌年时焚香祀天地诸神和家神
三、主要特色
羌年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节日。人们走出家门,欢聚一堂,同庆丰收,共度佳节,气氛喜庆而热烈,仪俗古朴而隆重。
(一)它是羌族文化的集中展现
羌年集文学、历史、宗教、建筑、伦理、哲学、民俗、歌唱、舞蹈、饮食等多种文化为一体,是对羌文化个性特色的多角度呈现。
(二)它构建了和谐的自然生态空间
羌年全面反映了羌族的社会状况,体现了羌族自然崇拜、先祖崇拜的宗教情怀和“天人和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现了羌人与其环境的共存互生。
(三)它对羌族传统文化进行了整体保存
羌年留存了羌族人民生产生活、祭祀娱乐等各方面资料,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研究羌族历史、文化、民俗、社会各方面极具学术价值。
图7 理县-羌年时的羊皮鼓转山仪式
图8 北川-羌年篝火焰火晚会
四、保护传承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迁徙活动日益频繁,年轻人外出打工,加之负责组织羌年活动的老人数量减少,羌年的保护传承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羌族聚集区遭到严重破坏,羌文化所依附的生态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2009年,羌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支援灾后重建工作。为了重建和修复羌族文化关系、激活羌族文化传承活力,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抢救保护羌族文化的指示精神,有关部门积极行动,于灾后立即启动了灾区文化保护行动。
图9 2008年11月14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授牌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8年10月,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一举措对抢救保护羌族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恢复汶川地震灾区文化生态等均有重要促进作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立多年来,包括羌族语言、服饰、饮食、建筑、风俗等在内的文化特征都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使羌文化的保护实现了从单一项目、单一形态保护到多文化、多表现形式综合性保护的转变。
图10 《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开通仪式现场
同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创建完成《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www.ihchina.cn)的专题内容,于2008年7月3日在互联网发布上线。该专题内容集中展现了羌族古老悠久的历史文明与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除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料外,还汇集了与羌族文化相关的学术论文、专题报道等信息。
图11 吹奏羌笛的羌民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包括羌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内的羌族传统文化保护取得了重大成效,让羌族群众重拾了文化记忆、重建了精神家园。我们相信,随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民众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增强,古老的羌文化必将焕发新的活力、呈现新的面貌。
图12 “2017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果展”海报
活动链接:2017四川省首届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展暨羌年庆祝活动将在茂县举行
(图片: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四川省文化厅等,经编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