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研培计划优秀成果(上海高校专题)展开幕
来源:“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 ”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18-06-06 10:26:00

6月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恭王府博物馆、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承办,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共同协办的“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优秀成果(上海高校专题)展在恭王府博物馆开幕。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恭王府博物馆、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单位领导出席开幕式。

2015年起,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同启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称“研培计划”)。该项计划以传统工艺为重点,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为非遗保护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在3年的实施过程中,传承人群的文化自信和传承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完善。一些高校还参与到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等工作中来,为促进精准扶贫、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次展览以上海市7所研培计划参与高校(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为对象,集中展现2015年以来上海市研培计划的实施历程、教学经验和取得成果。恭王府为此开放了4大展区用于展览展示,除主展馆7所高校的综合展示外,还有同济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大学三个分展馆,共计展出172套(586小件)展品。此次成果展体现出新一代传承人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的坚守和富于创造力的阐释,显示了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鲜活生命力,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无限可能。


当晚的开幕式上,上海戏剧学院演出皮影戏《鸡斗》和布袋木偶戏《大名府》,上海大学带来非遗跨界音乐剧《白蛇惊变》服饰秀,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和东华大学分别演绎“云想彝裳”非遗服饰秀、“布衣经纶”非遗服饰秀。四所研培高校共同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美轮美奂的“非遗嘉年华”。

人才是一切事业的根本,能力建设直接关系非遗在时代变迁中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传承人群获得和增强学习、传承、创新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相应经济收益的能力,是有效保护非遗、确保非遗生命力的战略措施。

2018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将在今后3年内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覆盖更多非遗门类,惠及更多传承人群。

研培计划是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措施。随着工作的深入和拓展,研培计划提高非遗保护传承能力,提升保护传承水平,扩大传承人群,增强非遗实践活力的多重效应日渐显现。有理由相信,反映广大非遗传承人群愿望和期待,植根于各族人民生动实践的研培工作,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更加深厚的根系,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研 培 服 饰 秀


(文丨恭王府:李珊珊;图丨文木现场,徐强)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