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午,2017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经验交流会在上海大学开幕。本次交流会以“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为主题,包括观摩教学、经验交流、学员作品展三大版块,集中呈现2017年度78所参与高校的教学成果和工作经验。
作为经验交流会三大板块之一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学员作品展”也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现场,18所研培计划参与高校的280余件学员作品悉数惊艳亮相。这些作品涉及刺绣、造纸、陶瓷、木雕、玉雕、珐琅、竹编、金工等传统工艺,其中既有多种技艺的融合,也有不同材料的跨界,充分展现了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拓展和应用。
18所院校精美作品集体亮相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5年以来,上海大学上海美院、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承办了12期文化部/教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2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师资培训履约班非遗传承人群研习班。其中2期培训班,2期研习班,8期研修班,涉及竹艺、织绣、版画、建筑彩绘、苗族银饰、藏族皮具、藏族毛毡等技艺,共培养了284位传承人。
【EIGHT】纯银系列首饰系列
作者:杨平生(苗银锻造技艺传承人,2017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研修班学员)、杨昌元、杨从森、李秋燕、Moniek Vierling(荷兰首饰设计师)、Marit Van Heumen(荷兰首饰设计师)
当苗族银饰的繁复之美遇到荷兰设计的精致极简,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以精湛工艺展现指尖艺术,抽象化、几何化、空间化的造型首饰大气撼人心。打破常规换来的是相得益彰,恰到好处。
【格桑花】女士皮具包饰系列
作者:段松文(果洛银饰锻造传承人,藏银技艺传承人,从事银饰工作30年)、何然(留法独立设计师,【PAR HASARD亻遇】创始人)
以藏银锻造技艺,孕育出高原上生长的格桑花,绽放出非遗之美。当来自法国街头的时尚优雅,遇上果洛的民族风情,刚毅的银与柔美的皮具有了交汇。
【千里江山翠履霓裳】缂丝跨界服饰系列
作者:王建江(苏州王氏缂丝第六代传人,2016织绣研修班学员)、李丹(sheme品牌设计师)、苗海燕(海派旗袍设计师)
以匀净清丽的设色和局部重峦叠嶂的山石为主要设计元素,“通经断纬”的古老缂丝织法辅以一丝不苟的织片选线,独特的花纹和精致的花纹边界雕琢缕刻,将古人名画再创作,体现了原作神韵。有序交织的皮编条带、细腻垂坠的皮吊穗、圆润饱满的中国结扣,每一处都呈现了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精细秀美。
【大竹灯】系列
作者:何红兵(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东阳竹编非遗传承人,2016竹艺研修班学员)、Yvonne Lauryssen(LAMA品牌设计师特邀荷兰,BlendixDesign公司设计师)、Erik Mantel(LAMA品牌设计师,特邀荷兰BlendixDesign公司设计师)
传统东阳竹编非遗技艺与当代设计理念融汇,传承人牵手荷兰设计师,造型行云流水,色彩斑斓灵动,形成现代艺术家居环境中的灯具系列,让竹编之美走进日常生活。
【锦绣台江】苗绣长卷
作者:台江苗族绣娘集体制作
苗寨近百名绣娘,耗时一个月,针线翻飞间织就二十二米巨幅画卷,一幅长图展示十余种非遗刺绣针法,向世界展示民族技艺与文化的丰饶意趣。
梁平竹帘蓝牙音箱系列
作者:牟静平(梁平竹帘传承人,2016竹艺研修班学员)、牟寅初(梁平竹帘传承人,2017竹艺研修班学员)、汪大伟(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施斌(Fūgex Design创始人,德国工业设计协会成员,非遗研修班工业造型设计导师)、洪建华(徽州竹雕传承人,2016年竹艺研修班学员;16岁起秉承徽派传统雕刻工艺至今,现为黄山市徽派雕刻博物馆馆长、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竹雕传承人)
竹经12道工艺成为直径仅为0.25mmd的竹丝,以手工织布机,以蚕丝为经线,竹丝为纬线织造。蓝牙音箱系列中,作为音箱网罩,梁平竹帘之上国画艺术家的画作,既优雅美观,又给予声音充足的呼吸性与穿透力,成为生活的艺术家居品。
【星云之梦】-天宫二号航天绣片
作者:刘小红(湖北大冶刺绣非遗传承人,2016织绣研修班学员)
刺绣作品《星云之梦》遨游在天空二号,绣片面积不足35平方厘米,却以针线绣出浩瀚太空。陪伴着我们的宇航员飞上太空,希望他们看着这幅作品得到心灵的抚慰,以解思乡之情,感受人情的温暖。以非遗技艺致敬航天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15年以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为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试点院校之一,迄今承办了9期非遗培训班,启动了5个非遗研习项目,举办了包括非遗展演、非遗论坛、传承人上讲台的一系列“非遗进清华”活动,在北京、上海、苏州、成都、济南、佛山等地举办了10余次成果展,成立了中国手工造纸联盟,建立了清华美院BMW非遗保护创新基地,与苏州工艺美院联合创办了年度性的传统工艺青年论坛,参与哈密、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获批成立了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部重点实验室。
▲tra tree——Mikhail、詹凯迪、朱亚辉、章国华
▲茶·包-便携式茶具——李培、温博、刘嘉豪
▲蝶恋花-灯具——李培、温博、肖正清、易华
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是我国最早建立服装类学科的高等学府之一,现已逐渐形成以纺织为“一体”,以材料和设计为“两翼”,以创新学科为“引擎”的学科特色新格局。
▲“锡绣礼服外套”服装作品——设计Grace Chen、 工艺师汪娟、锡绣传承人王梅英
▲“回”新颜系列包袋 ——胡运、颜淑仪
▲”鸣“ 绒绣系列帽饰作品——沈婕、胡运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是由国家举办,教育部主管,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依托学术传统悠久、学科实力雄厚的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2017年先后承办了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琉璃烧制技艺普及培训班、印泥制作技艺研修班,深入探究非遗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夸父追日》——潘向阳
▲牧牛图——黄珊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成立的第一所艺术设计高等职业院校。自2015年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以来,开展了15期研修、培训班,在此过程中,根据传承人群的不同定位,因材施教,探索出具有“苏工美”特色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模式。
▲《花团锦簇》——滕静蓉
▲“锦上添花”、“团团圆圆”——贾君
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具有轻工特色的高校,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被誉为“轻工高等教育明珠”。江南大学承办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办学特色表现在其“三段式培训”,即通过时间跨度在3个月以上的三个阶段的学习,使学员普遍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并提升其艺术素养。
▲《水墨江南》——陆燕绪
▲“碟韵”刺绣服装作品——顾洁
凯里学院
凯里学院是贵州省唯一一所入选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地方高校。2015年至2017年,凯里学院共承办8期培训班,培训人数达465人,其中包括苗族学员282人,侗族学员150人,其他民族学员33人。
▲蝴蝶妈妈布鞋——李淑英
▲”丝缘“系列——吴秋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大学,也是我国首批32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自2016年起,内蒙古农业大学共承办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研培班7期,其中包括蒙古族刺绣2期,蒙古族服饰(蒙古袍)、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内蒙古剪纸、蒙古族服饰(头饰)、蒙古包与勒勒车(含马具)等各1期,参加培训的传承人和从业者达350余人。
▲”拾遗“系列作品(大鼠标垫)——姚凤琴、巴德玛格日勒、郭继业
▲“拾遗”系列作品(IPAD包)——巴德玛格日勒、娜仁花、金花、道格同其木格、郭继业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我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唯一一所艺术设计类示范校以及上海市唯一一所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验校。2015年起,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成为文化部、教育部批准的首批研培计划实施院校之一,三年来共举办了5期培训班,培训方向为编织类和工艺美术技艺,并与该院服装、玉雕、琉璃、陶瓷、刺绣、银饰、木雕、竹刻、雕版、木刻、漆艺、景泰蓝和首饰等工场和工作室。
▲“香包”布艺作品——毛瑞青
▲“牦牛毛”系列编制创意作品——桑武卓玛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作为上海唯一一所综合类视觉艺术高等院校。2015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成为国内第一批研培计划承办艺术院校之一。3年以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从“传承的意义”、“传承的可能”到“传承的路径”,最终帮助学员们达到“传承的自觉”和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田园清趣》——刘恩同
▲《遇见》——曹春华
沈阳师范大学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入选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承办高校,也是辽宁省唯一一所研培计划参与高校。美术与设计学院是沈阳师范大学最具办学特色的二级学院之一,一直以来致力于建设成为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综合性的美术学院,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优秀的复合型艺术文化人才。
▲“古月塔封”辽砚雕刻——曹金刚
▲“剪花墙”剪纸屏风——总体设计周彤,单体创作沈师大剪纸研培班学员及沈师大产品设计专业学生
▲《十二生肖剪纸摆件》设计周彤、剪纸创作张欣、制作树脂物语(沈师大产品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自2016年首期木雕技艺培训班开班以来,至2017年0月28日为止,已圆满完成针对非遗传承人群的木雕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竹编柳编草编编制技艺和陶器烧制技艺共4期培训任务,培训学员共计181位,学员创作作品多达200余件。
▲编制生活—— “竹编柳编草编”研修班全体学员
▲《寻光四季》——吕林萍、骆玲萍
武汉纺织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作为参与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78所高校之一,承办了2016年刺绣培训班和2017年汉绣培训班,共培训了90余名来自湖北地区的刺绣类非遗传承人群和从业者,涉及汉绣、阳新布贴、红安绣活、荆州民间刺绣、大冶刺绣、神农架堂纺叠绣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
▲《玉兰》——毛萍
▲《祥云海水》——徐彩琴
西北民族大学
2015年,西北民族大学成为全国首批研培计划参与高校之一,开始承办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项目。2015年,开设临夏砖雕、甘南唐卡专题培训班。2016年,开设甘肃剪纸、甘肃洮砚、甘肃木雕、甘肃刺绣4个专题培训班。两年的培训内容涵盖了甘肃省大多数国家级非遗项目,累计培训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40名。2017年,开设甘南唐卡、甘肃剪纸、甘肃洮砚、甘肃刺绣研修班,培训人次120名。目前,10期培训及其回访均已顺利完成。
▲景泰蓝法郎唐卡《释迦牟尼本尊》——李海明
西藏大学
西藏大学是西藏自治区所属综合性大学,也是西藏唯一一所培养艺术人才的高等院校,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唐卡勉唐画派”、“藏族唐卡钦泽画派”、“藏传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传承和保护单位。西藏大学作为首批参与研培计划的高校之一,自2016年实施以来,在自治区文化厅、教育厅等部门的积极指导与协助下,研培工作得到了非遗传承人群的热烈欢迎与大力支持。
▲《牧区的早晨 》——多吉杰布
▲《文殊菩萨》——嘎玛旦增
西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自2016年成为研培计划参与高校,依托其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由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承办了羌族刺绣、唐卡等项目的培训。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共举办3期羌族刺绣普及培训班,137名分别来自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及绵阳市北川县、平武县的羌族刺绣传承人和从业者参加了培训。其中包括羌族刺绣省级传承人7名,羌族刺绣州级传承人6名,羌族刺绣县级传承人5名,残疾人8名。
▲蝴蝶、云纹首饰
▲花鸟蝴蝶手链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艺术学院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所特色鲜明、艺术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壤,以传承民族艺术文化和培养艺术教育人才为使命,为云南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2015年,云南艺术学院成为研培计划试点高校之一。截至2017年11月,云南艺术学院共承办5期普及培训班和2期研修培训班,研培学员达381人次。
▲“石窟印象”茶则——段四兴
▲“一叶知秋”系列茶托——李海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高校试点顺利推动。201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被列为全国首批研修项目实施单位之一。2016-2017年,共承办3期研修班,均围绕中国手工纸技艺主题。学员来自山西、安徽、浙江、江西、重庆、湖南、云南、福建8省,包括纳西族、傣族等学员,涉及宣纸、平阳麻笺、富阳竹纸、龙游皮纸、纸笺加工、桑皮纸、竹纸、铅山连四纸、滩头手工抄纸、蔡伦古法造纸、重庆土火纸、纳西族东巴纸共12项国家级非遗技艺项目。
▲暗纹宣纸绘画——曹建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