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三)
九、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60号:侗族琵琶歌
男女对唱:《日夜想你》
表演者:吴家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吴玉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贵州省文化厅选送
侗族“琵琶歌”是流传于贵州南部用琵琶伴奏进行演唱的单旋律,单声部独唱或对唱歌曲。侗族“琵琶歌”,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侗族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生产经验,爱情生活、风尚习俗,社会交往等各个层面。由于各地琵琶歌使用琵琶型号,定弦的不同、土语的不同,演唱场所的不同,从而形成许多种不同的风格。侗族琵琶歌用琶琶伴奏,曲调统一,歌词丰富,其最大的特征是无论男女,全都用假嗓高音演唱,曲调悠扬悦耳,别具风格。
侗族琵琶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玉竹,12岁时开始学唱侗歌,凭着极高的天赋以及勤奋学习,在老歌师精心调教下,不仅学会了弹唱,还能自己编词,她的歌声婉转动听,深受十里八乡侗族人民的喜爱。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家兴,1957年向本寨男歌师吴华江学唱琵琶歌,熟练地掌握琵琶歌的弹奏技艺和琵琶歌的演唱,学会了歌堂对歌的全套礼仪和所有的传统歌词,现为当地的第三代侗族琵琶歌传人。
十、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61号:壮族三声部民歌
男声合唱:《生活美如霞》
表演者:林成杰、蓝日浩、蓝海群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选送
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分布在广西马山县和广西上林县交界处大石山壮族地区的壮族民间文化艺术,它以独特的演唱技巧和风格迥异的民族唱法,展示了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特色为大二度和声三声部融合,主旋律高亢明亮流畅,合声旋律婉转、柔和,唱法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歌曲由三个声部构成,三人以上演唱。第一声部为歌曲主旋律,由主唱者演唱;第二声部副旋律,第三声部为和声,由二人以上合唱。三个声部都能突出主旋律,第一、二声部独立音调,演唱者全用支声复调合唱。演唱时,时兴“哈”声,故又称“欢哈”(“欢”,壮语为“山歌”)。
十一、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126号:苗族芦笙舞
群 舞:《滚山珠》
表演者:王景全、马发权、马永才、李阳等
艺术指导:王景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贵州省文化厅选送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
“滚山珠”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表演时,表演者手执芦笙,一边吹奏着世代传承的芦笙舞曲,一边跳跃腾挪,围着棱镖或盛满水的水碗翻滚,时而以头为足,其舞步与技巧运用难度随表演进程不断增加,表现苗族同胞在迁徙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惊险场面。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景才,从小师承于其舅父黄顺强学习苗族芦笙舞技艺,后刻苦钻研和探索,将学到的杂技技巧融入到苗族芦笙舞中,形成了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技巧为一体的完整舞蹈。舞蹈刚柔相济,动静结合,惊险奇绝。
十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127号:朝鲜族农乐舞
舞 蹈:《象帽舞》
表演者:金明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哲范、崔永斌等
编 导:金明春
吉林省文化厅选送
“农乐舞”俗称“农乐”,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农乐舞演出时,各个村寨都派出自己浩荡的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
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种类繁复,舞技多样,分“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种类。
其甩象尾的技巧包括左右甩、前后立象尾,有单甩、有双甩、甚或三甩,有站立甩、蹲甩、跪甩、扑地甩等多种。
象帽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金明春,是汪清县“象帽舞”第四代传人,他出生在汪清县白草沟镇的一个普通朝鲜族农民家庭,自幼跟父亲学“象帽舞”,后成为当地一名极为出色的民间舞蹈演员,他能把25米长的“象帽”彩带甩得像长虹飞舞,如风车般地飞转,近10多年来他多次参加全国性的文艺会演和比赛,并获得大奖和殊荣。
十三、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142号:山南昌果卓舞
舞 蹈:《雅砻春潮》
领 舞:边巴次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尼玛
编 导:江白、罗布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选送
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种腰鼓舞,起源于达布(现加查)地区,是西藏众多民间舞蹈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舞蹈,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和精彩的表演,深受人们的喜欢。
“卓舞”表演者在舞蹈过程中边击鼓、边甩头发,舞姿粗犷豪放,表演难度高,是西藏优秀传统歌舞的杰出代表。
据闻1200多年前,佛法僧三宝具全的西藏第一个寺庙桑耶寺落成,西藏各地不同流派的卓舞汇集桑耶,参加隆重的庆典仪式。从此山南卓舞名声大振而流传至今。
卓舞分为天地两派,《雅砻春潮》融天派琼结卓舞和地派昌果卓舞为一体。天派面向蓝天,鼓锤似凿,地派扣响大地,长辫如炬,隆隆鼓声震天动地,舞蹈动作似龙争虎斗,粗犷豪放,刚劲威武。
天派传承人78岁的老艺人尼玛和地派传承人边巴穿插领舞,展示出这古老民族舞蹈文化的独特魅力。
《雅砻春潮》在继承卓舞传统技巧的基础上,对舞蹈队型和节奏进行了大胆创新和完善,集中和放大了卓舞的精华,表演形式也从传统的广场表演转变为舞台表演形式。
在该节目中担任“阿热”(领舞)角色的山南昌果卓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边巴次仁,全面掌握了山南昌果卓舞的各种舞蹈动作及仪轨,多次带领村民在自治区举行的大型活动上表演卓舞,深受人们喜爱。
(来源:www.ihchina.cn)
(编辑/摄影:韩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