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京剧》、《中医针灸》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以及《麦西热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共有28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
中国28项目列入“非遗”名录 6项目急需保护
文化部今天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京剧》、《中医针灸》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项目情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屈盛瑞、文化部外联局局长助理项晓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笑频、北京市文化局长降巩民出席会议并答记者问。会议由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陈向红主持。
文化部外联局局长助理项晓伟通报,2010年11月15日至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京剧》、《中医针灸》成功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麦西热甫》、《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列入了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共有28个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6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
这6个急需保护的项目除本次公布的中国活字印刷术等3个外,还有去年公布的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据悉,全世界目前共有213项代表作名录项目,16项急需保护名录项目,3项最佳实践项目名册项目。
为何申报的是《中医针灸》而不是“中医药”整体项目?
“《京剧》、《中医针灸》的申报通过,是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尊重,但中国今后的申报难度会越来越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在会上披露了申报工作的艰辛。他解释说,中国申报的项目首先必须是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国家级名录”,其次还要有国际视野,就是要熟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评审规则,准备好规范化的申报材料,才有可能在现场说服评委取得申报的成功。否则,即使我们普遍认为某个项目应该进入“代表作名录”的也不一定能通过。这也正是此次为何选择《中医针灸》单独申报而非“中医药”整体项目申报的原因。“中医药文化太博大精深,国外评委很难理解得了,将其中的代表项目单独拆开申报的胜算更大。”
对于中医药下一步将选择哪些项目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笑频坦称,“将在文化部的统一部署下,统筹规划,届时会推出合适的项目。”此外,王笑频还回应了外界关于“韩医”对中国申报的争议:“韩国政府没有反对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项目,个别媒体报道的只是韩国个别学者的态度。”
北京市文化局长降巩民在会上透露,“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听闻《京剧》成功列入名录后非常高兴,作为京剧的爱好者,他说他愿意为普及、推广京剧尽力。”
“最佳实践项目名册”中国还是空白 明年可能申报甘肃华县皮影等项目
中国现在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遗项目有7万项之多,其中1028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10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186项“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3776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公布了3488名国家级项目传承人,各省、市、自治区公布了6332名地方项目传承人。此外,我国还建立了闽南、徽州、四川羌族等十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520多座专题博物馆,197座民俗博物馆。
“申报是国家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申报成功仅仅是一个开端,也意味着更多的保护责任。中国的非遗保护任务依旧很重。”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屈盛瑞说,“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今后,文化部将强化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逐步建立起长效传承机制;积极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利用和发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全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制定政策法规、采取保护措施,更重要的是鼓励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广大民众的文化自觉。”
屈盛瑞在接受本网记者提问时还披露,未来国家将积极推荐甘肃华县皮影、福建武夷大红袍茶申报“最佳实践项目名册”,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来源:人民网 记者: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