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三)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宜兴紫砂陶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该工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六百年以上的历史。它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为原料,彩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打身筒或镶身高、表面修光、陶刻装饰、烧制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宜兴紫砂陶以茗壶为代表,其制器物件有光器(又分圆器和方器)、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流派。作为上品茶具,其良好的透气性能使人尽享茶之色香味,由是紫砂器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相契合,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紫砂云龙壶
紫砂映山红壶
紫砂风卷葵壶
紫砂巧色枇杷
紫砂扁南瓜壶
代表性传承人汪寅仙
汪寅仙,女,汉族,1943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先后师从老艺人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蒋蓉等,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杰出的紫砂女艺人。她兼容传统各家各派技艺,勤于学习现代造型艺术理论,创新能力强,面向生活设计出了三百多件(套)作品。其紫砂塑器(花货)生活气息浓郁,且制作谨严;紫砂光货作品有大胆的创新形式,时代感强。代表作有《曲壶》《九头冬梅茶具》《桃杯》《斑竹提梁壶》等。
澳门神像雕刻
澳门神像雕刻是流行于澳门地区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它起源于渔民及民间宗教信仰,经历了从简朴到精致,从小型到大型,从单体到组装的发展过程。澳门神像雕刻艺术秉承了我国古典造像艺术的优良传统,保持了包括金漆工艺在内的古法髹饰以及堪称江浙造像主流的宁波派形制,同时又借鉴了缅甸佛像等外来造像艺术的造型因素和接合方法并有所改良。澳门神像雕刻以木雕佛像为主,制作过程包括选材、设计、雕刻、接合、打磨、造底、上彩、金漆、贴金箔等主要工艺环节;制品有五个类型系列:渔民信仰神像、道教及民间信仰神像、佛像及神龛佛具、民居商号装潢杂项和公共雕塑、木雕大型佛像。
观音
弥勒佛
原木雕太岁
彩金太岁
澳门习俗,太岁造型以60个民间传奇人物为代表,文人、武将各半,各有性格,代表每年不同的境况。
代表性传承人曾德衡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贵州苗族银饰)
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工艺水平极高。苗族银饰以贵州省雷山县和湖南省凤凰县的制品为代表,其中雷山县的银匠主要集中在西江镇的控拜、麻料、乌高。
作品一
作品二
作品三
作品四
代表性传承人杨光宾
代表性传承人顾永冲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湖南凤凰苗族银饰)
银饰是苗族最喜爱的传统饰物,主要用于妇女的装饰,品种多样,分为头饰、面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臂饰、脚饰、手饰等,彼此配合,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银凤冠和银花帽是头饰中的主要饰品,也是整套银饰系列之首,素有龙头凤尾之美称,其制作较为复杂,使用的小件饰品少则一百五十余件,多则达两百余件,价值昂贵。
苗族银饰作品
代表性传承人龙米谷
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
海南黎族的织染技艺指流行于当地的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手工加工技艺。织造黎锦的机杼主要有脚踏织机和踞腰织机两种,织锦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黎族印染以扎染为主,织物经过结扎、入染、晒干、折线等步骤,最后形成色彩斑斓的花布。龙被是黎锦中的珍品,它集纺织、印染、刺绣、织造等多种技艺于一体,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图案典雅,款式多样,因黎族方言和居住地区的不同而产生多样的艺术风格,成为研究黎族文化演进的宝贵实物资料。
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操作
黎族叉腰舞筒裙
代表性传承人容亚美
(来源:www.ihchina.cn)
(撰稿/摄影:韩斌、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