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寨会复活的”
中国民族报记者:李喆
编者按:
被誉为“中国羌族第一寨”的萝卜寨是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5·12地震后,本报记者在当地道路损坏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徒步进入萝卜寨,目睹了这个“云朵上的街市”100%的民居遭损毁但村民们积极自救的情景。
“有树来年就会结果,有人萝卜寨就有希望。”这是震后萝卜寨村民看着寨子里灿若云霞的樱桃树所说的话。这番话感动了记者,由此写下了《萝卜寨:房屋倒了,人挺立着》(中国民族报5月23日739期1版)。
4个多月过去了,萝卜寨怎样了?9月底,带着关切,本报记者重访萝卜寨。
“建新家,主要还是得靠我们自己”
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两台大马力推土机正在紧张地平整着土地,不远处的平坝上,用牛毛毡、木板和篾席搭建的过渡房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几乎每家过渡房的周围都堆着金灿灿的玉米。这是记者前不久在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看到的景象,村里人指着推土机工作的地方说,他们的新家将会安置在那里。
“萝卜寨在汶川大地震中变成了废墟,是整个汶川破坏最严重的一个村寨。几千年的历史不能重头再来,但我们还要更好地生活下去。”萝卜寨村委会主任王建明说。
要更好地生活下去,住进新家是第一步。和其他受灾地区一样,萝卜寨也把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作为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
在村委会,王建明指着《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图》介绍说,全村229户人家的新居被统一规划在一块面积为103亩的平坝上,按照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指导意见,按人均3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建设。
“新居是砖混结构的,外饰将保持老寨子的传统,考虑集中新建,一是为了与老寨子的风格相协调,二是便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广东江门市的专家在为我们作这个规划时,还专门避开了地质灾害点。”王建明说。
如今,土地平整工作即将完成,萝卜寨就要开始建新寨子了,问题也随之而来。“最主要的还是缺钱。”村民马平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5口人,按规定可以建150平方米的房子,虽然国家对灾区重建所需的建筑材料实行了价格管制,但是加上人工成本和运输成本,每平方米的造价也要1000元左右,“现在国家补贴大约两万元,银行还能提供两万元的低息贷款,即使这样,要盖新房还是很困难,因为我们几乎没有积蓄,一家人的心血全在房子上了,房子没了,就全没了。”说起这些,马平文仍不免伤心地摇了摇头,但是很快这个羌族汉子又坚定地说:“我打算过两天就出去打工,多挣些钱。建新家,主要还是得靠我们自己。”
王建明说,新寨子建设的资金缺口还是相当大,但是工程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要想一下子把房子全盖好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计划每家先建几间或者一层,剩下的等住进去以后慢慢建。有了国家补助和银行贷款的4万元启动资金,再加上广东的援助和村民自己投工投劳,相信到明年9月份,萝卜寨的老百姓就会告别过渡房,住进新家了。”
“萝卜寨重建,水源是根本”
对于萝卜寨来说,水的重要性远胜于其他东西。尤其是村里的一些老人,对于“滴水贵如油”有着切身的感受。
袁秀义对于延续了近一辈子的背水经历感慨万千:“寨子里缺水,以前我们用水都得到山上去背,来回就得一个多小时,一家3口人的话,每天至少得背两趟,每趟背百八十斤,最严重的时候,冬天只能把冰凌和雪背下来化,人畜用水都很困难,地里就只能靠天吃饭了。”
1996年,在阿坝州和汶川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萝卜寨在山上建了一个蓄水池,将水引到村子里。由于水量不足以给每户输水,所以他们在寨子中心建了3个取水点,老百姓吃水的问题才得以初步解决。
2006年,萝卜寨搞起了旅游开发,水变得紧张起来,村民们又开始背水了。“当时主要背水卖给旅游公司,背一次两块钱。”袁秀义说,由于水量和卫生的原因,很多游客来到萝卜寨看看就走了。
地震导致了原先通到村里的水管断裂,于是村民们临时接通了一根橡皮水管,记者看到,全村如今只剩下1个取水点。村民说,现在水更少了,这是由于地震过后山体出现了很多裂缝,大量的水通过裂缝流走了。
萝卜寨驻村干部谭清安说:“萝卜寨重建,水源是根本。不但老百姓生活和发展旅游需要水,而且萝卜寨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合种一些反季节蔬菜,如果水源充足的话,特色农业也会成为萝卜寨的经济支柱。”
不过,让萝卜寨人高兴的是,援建雁门乡的广东省江门市已经决定为萝卜寨修建饮水工程,“现在的方案是建引水管道,从4公里外的月里村接水过来,工程预计3至5个月,用不了多久,萝卜寨就不会再为水发愁了。”谭清安兴奋地说。
让“震不掉的文化”成为萝卜寨旅游的灵魂
9月1日,萝卜寨成立了一支4人的巡逻队,对老寨子实行24小时巡查,禁止任何人从老寨子里取走木料等建筑材料。王建明解释说,萝卜寨要发展,主要还得依靠老寨子开发旅游,保住了老寨子,也就保住了大家的“金饭碗”。
王建明介绍,2006年搞旅游开发之前,全村人均收入只有800元,2007年翻了一番,达到1600元。“这还是有点保守呢,本来今年我们要冲2000元的,可谁也没想到来了地震。”他叹了口气,接着说:“不过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只有继续搞旅游,萝卜寨才有出路。”
萝卜寨建在海拔近2000米的岷江大峡谷高半山地区,是现存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被称为“云朵上的街市”,而地震几乎将萝卜寨夷为平地,老寨子中200多户的房屋全被震塌,无一幸免。
老寨子风貌不再,靠什么发展旅游?汶川县文化体育局副局长王文说:“地震之后,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的一些专家来调研,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对一些损毁严重的区域进行地震遗迹保护,其他可以修复的房屋进行原样恢复。”
王文说,萝卜寨的房屋支架为木料,墙体由黄泥夯实而成,因此从建筑上讲,修复难度并不大。据估计,可以修复的房屋占损毁房屋的60%左右。
王文还特别提到,萝卜寨被称为“中国羌族第一寨”,还在于它的活态文化也极富魅力。“像萝卜寨的羌绣、羌年等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最明显的是羊皮鼓舞,这是羌族释比文化的一部分。萝卜寨的羊皮鼓舞气势雄浑、阵容庞大,最多的时候有40个人,而在其他地方基本上只有一两个人在跳,最多也只有四五人。说萝卜寨是羌王古都,从羊皮鼓舞的规模上也能看出来。因此,应该大力挖掘这些‘震不掉的文化",让它们成为萝卜寨旅游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萝卜寨会复活的。”
(来源:中国民族报)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