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产与人兼得的非遗保护路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何玲 创建时间:2017-04-06 14:41:00


  日前,由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民族文化宫、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主办,中国民族图书馆、民族文化宫展览馆承办的“中国少数民族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暨文献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

据中国民族图书馆馆长吴贵飙介绍,举办这样的展览是为了更好地让博物馆中的藏品利用起来,尤其是随着各民族间交流的增强,少数民族非遗工作深入人心,更多的百姓迫切需要了解相关知识、丰富文化生活。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非遗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保护非遗文化,是我们提高文化自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协理事李延声表示。

  保护依然受制于钱和人

  近年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保护工作依然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不久前,文化部在其官网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其中,四川省以23652万元、浙江省以18740万元、北京市以13550万元位列前三。

  尽管5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根据统计,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4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指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钱和人,成为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最大瓶颈。

  产业带活非遗路

  吴贵飙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如果能够对一些非遗项目进行深度开发,形成产业化,让传统的艺术,为当代人生活带来更多实用,不仅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也有利于其传承。

  云南全国人大代表自贵菊就通过这样方式,让当地人脱贫致富的同时也传承和保护了彝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发展彝绣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手工业,自贵菊不仅成立了彝绣协会,带领当地姐妹制作刺绣产品,还通过协会和一些文化产业公司达成合作,将制作的手工半成品再加工,最终销往海内外市场。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通过大力发展马尾绣产业,既让民族文化得到了很好地传承,也带动当地水族妇女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吴贵飙告诉本报记者,马尾绣是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2006年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衣服、鞋、帽都能用上这种技艺,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如今,马尾绣的小产业化逐步在形成,当地也在加强人员培训,民间农村妇女参加完培训后便可以生产出工艺品,工艺品销售到附近的市场,非常受欢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认为,“非遗”保护不应是“凝固”的保护、使其成为文物,“对可以制造产品的项目,政府应积极引导扶持,在生产和创作中实现经济社会效益与传承发展双赢。”

  传承人价值无法替代

  然而,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活化石”的黎锦,命运似乎有些坎坷。据了解,通过政府对其保护和扶持,以及部分企业专门组织人员到黎寨收购黎锦,带动了黎锦的生产性保护。但由于黎锦手工制作费时费工,生产性保护因利润微薄,市场难以做大,许多年轻人觉得赚不到钱而不愿意学习。

  李延声指出:“黎锦是黎族棉麻纺、染、织、绣技艺的物质形态,浓缩着黎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像黎锦这类非遗项目,在生产性保护上,应实行税收扶持政策,以使其能够传承和发展。”

  对此,吴贵飙在采访中表示,黎锦不能仅作为一种艺术品,如果能往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方向来发展,可能市场会更广阔些。政府除了在财政上进行帮扶,技艺的传承上也需要给予大力支持。

  “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配套规章时,应特别注重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细则。”李延声举例,比如对国家级传承人的国家财政补助由1万元增加至3万元,开展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等。

  王文章强调:“我们要充分尊重传承人,认识到他们的价值,尊重他们继承和创新的主体地位。社会可以对非遗进行各种时尚和创意开发,但是如何合理地体现出来,传承人是最知道的,我们都不能代替他们”。

编辑: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