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业界专家学者对《计划》的制定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份顺应社会发展、呼应时代需求,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计划,明确了振兴传统工艺的总体要求,提出了贯彻实施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着眼全面 重点突出
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说:“从整体看,《计划》的内容系统、全面、完整,明确了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意义,统一了社会各界、各行业、各民族对于振兴传统工艺的认识。《计划》确立的五项基本原则符合当前和未来保护、发展传统工艺的实际,深入贯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十项主要任务着眼全面、重点突出,在《计划》的3年执行期内应该特别做好第三项任务,通过研培计划的开展实施,统筹推进其他各项任务的落实。”
乌丙安建议,在推行《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同时考虑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细化阶段性任务、落实阶段性成果。应该强化构建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近年来,体现工匠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工艺回归生活。《计划》的出台恰逢其时,明确了传统工艺振兴发展的具体举措。”江南大学教授张毅说,十项主要任务清晰明了定位精确,对中国当代传统工艺发展状况理解深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计划》的具体实施必将促进传统工艺的健康发展并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抓住问题 化解矛盾
“一直以来,传统工艺深受生产规模小、产业格局活性不足、就业人群活力不够、文化生命力受到局限等问题的困扰。而《计划》所提出的整体性保护与文化生态链建设的举措,化解了这些矛盾和冲突,使地方的人文空间得以再生、人文社区得以重塑。”上海美术学院教授金江波说。近年来,上海美术学院与浙江湖州德清县莫干山镇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地方文化建设、产业升级、旅游资源开发、文创产业建设等诸多方面展开了积极合作,以挖掘莫干山传统工艺竹艺为主要研究课题,在莫干山镇展开了竹工艺研究与竹文化生态圈重塑的整体性工程。以国内外艺术家、设计师与当代竹艺工匠和非遗传承人共同工作、相互传习的研修模式,为莫干山镇竹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助推莫干山镇获批成为国家首批特色小镇发挥了积极作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周剑石表示:“中国传统工艺的振兴关乎中国制造的品牌建立、实体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质量时代到来的进程。以中国传统工艺中大漆髹饰技艺为例,在我国秦岭、太行山地区,都有大量丰富的漆树资源。可以在以上有条件的地区,构建大漆髹饰技艺的特色小镇,规划大漆髹饰技艺生产过程的全产业链布局,让大漆髹饰技艺生产的产品,能更广泛地走进当代人的生活。”
提升产品品质 培养大国工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汤书昆表示,《计划》提出“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鼓励同行之间或跨行业切磋互鉴”。传统工艺延续生命需要传承来自过去的工艺经验、人文智慧、审美程式,这涉及一大批来自传统技艺体系的从业者;另一方面,传统工艺的当代振兴还须引入有能力面向传统工艺再造的产品设计师、市场分析师、文创投资人等人群。“以设计师与传统工艺坊的合作为例,一类合作可以称为‘业务型’,设计师从自身的设计意愿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创作需要的材料和作坊去合作,融合一段时间,实现目标后就会转向研究新创意;另一类合作则为‘事业型’,即设计师长时间扎根某一材料和工艺体系持续从事创意设计。从当前设计师与工匠体系的合作来看,应更加鼓励‘事业型’的合作,避免合作的功利化、表层化,从而创造出更多经典的作品或高水平的审美范式。”汤书昆说。
江苏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表示,随着时代发展,一方面传统工艺行业面临着传承模式封闭,传统工艺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不足等问题,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院校的传统工艺美术课程也存在缺乏传统文化底蕴、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不能满足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问题。《计划》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直面问题并提出了切实的解决办法,尤其对“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予以重点强调,令人欣喜。
“从2005年开始,我们学院依托苏州丰厚的文化资源,先后与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贵州雷山县、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苏州光福镇等地区和机构合作,建成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实验区,走出了一条专业院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繁荣文化的创新之路。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学院聘请工艺大师建立工作室,探索现代师徒传承制,提高了学生对传统工艺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时推进了传统工艺传承模式改革,促进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的结合。”赵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