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秧歌汇演上的演员(摄影:李哲)
热闹诙谐的辽宁抚顺地秧歌(摄影:王忠波)
冰天雪地也挡不住黑龙江老百姓扭秧歌的热情(摄影:张建友)
老话说“没出正月都是年”。虽然元宵佳节已过,但对历来注重传统春节的中国百姓来说,各种各样的年俗总能让整个正月洋溢出浓浓的年味。在冰天雪地的东北,春节文化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能体现东北年味的秧歌更是无处不在。从渤海之滨到白山黑水,再到三江平原,辽阔的东北大地上锣鼓喧天、彩绸飞扬,欢快俊俏的身姿既是东北百姓豪迈奔放性格的直接表达,也蕴含着他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许。
这个春节,有着400多年历史的辽宁抚顺地秧歌丰富了当地百姓的文化生活。2月8日至12日,多支抚顺地秧歌团队在辽宁大剧院广场集中汇演。抚顺地秧歌中女生以高为美,男生以矮显威,表演起来姿态丰富、刚劲豪放,扬、蹲、盘、跺等动作特别吸睛,观众叫好声不断。除了抚顺地秧歌,辽宁的盖州高跷、铁岭伞灯秧歌等品牌在全国也都叫得响。
从大年初二开始,吉林省各市、县、乡镇均有秧歌表演,处处唢呐吹、锣鼓响。长春市宽城区、朝阳区、长春新区相继举办了秧歌大赛;敦化市上演了千人齐扭大秧歌的壮观场面,来自各街道、乡镇的20支代表队1200多名群众同时开“扭”,格外热闹。在黑龙江省富锦市中心文化广场上,2000多名秧歌队员身着盛装、舞动彩绸,讴歌幸福生活。黑龙江省通河县凤山镇凤阳村农民马登军兴高采烈地说:“除了种地,我每天都要来广场扭扭秧歌,睡觉都香。”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院长谭博介绍,东北秧歌起源于北方汉族人民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迄今已有千年历史,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武术、杂技、戏曲等艺术形式,发展成为今天的一种民间歌舞。元宵节当天,东北大秧歌的鼓乐声会从早晨响到晚上,城里的大街小巷、社区广场都会有秧歌队伍不时出现。在基层乡镇,秧歌汇演、秧歌大赛、秧歌晚会等活动,则把过年的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东北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坚实的民众基础,在丰富百姓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省文化部门因势利导,将秧歌作为群文品牌进行积极打造,使每个乡镇、村屯和社区都有秧歌队伍。
黑龙江省通过结对子“种文化”的方式对东北大秧歌进行多方面扶持,全省9000多个行政村村村都有一支或多支秧歌队,成为活跃群众文化的重要载体。队伍建起来了,黑龙江省文化部门便鼓励各秧歌队向品牌化方向发展,打造了哈尔滨秧歌大赛、宁安秧歌汇演、庆安秧歌展演等多个展示平台。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秧歌汇演如今已举办了38届。为打造这个品牌,该县专门下拨资金给予支持。每年一进腊月,县文化馆就会派出老师对报名的秧歌队进行集中辅导和验收,不断提高各队伍的秧歌水平。由于近几年报名参加汇演的人员较多,县文化馆采取分组辅导、分批验收的新工作方式,以确保每年正月初六的秧歌汇演如期举行。此外,吉林大秧歌还进一步创新,和旱船、二人摔跤、高跷等形式配合演出,让观众百看不厌。
“传统大秧歌扭了这么多年,人们也希望看到新鲜元素注入。”吉林市船营区临江满族秧歌队副队长严可颖说。他所在的秧歌队多次到外地取经,并结合自身特色重新编排了秧歌动作,使之更具观赏性。近几年,临江满族秧歌队多次在全国和吉林地区秧歌大赛中获奖,还经常参加商业演出。
辽宁省东北秧歌专家可平表示,近30年,东北秧歌的确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上世纪80年代,民间艺人曾尝试将迪斯科中肩部随着音乐律动的动作融入到秧歌中,短短几年时间,这一动作已完全融入其中。很多民间秧歌艺人发现适合的韵律和动作后,能很自然地将其融入到秧歌范式中。
毋庸讳言,东北秧歌的发展也面临其他文化的冲击,一些文化工作者对此表示担忧。长春市宽城区文化馆文艺部主任周博琼说,广场舞来势猛烈,秧歌被广场舞融合、同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她担心,东北大秧歌发展空间一旦被挤压,有可能失去自身独特的韵味与魅力。
对此,黑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孙亚强建议,东北大秧歌要传承可以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完整的、原汁原味的东北秧歌,一个是为了舞台表演而精炼出来的秧歌舞蹈,这既是对传统的坚持,也是对现代的适应。可喜的是,目前,东北很多地区已将东北秧歌作为群文建设的重要项目进行推广,或作为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这些做法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