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江晓雯 创建时间:2017-02-03 09:18:00

班春劝农-劝农活动

立春从天文上划分,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从2月4日或5日开始,到2月19或20日结束。2017年的立春时间为2月3日23点34分。“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自秦代以来,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立春的由来

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称“立春节”。《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要在这一天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二十四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以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二十四节气中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发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此后立春日,仅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如果立春恰逢正月初一,就称“岁朝春”,百年难遇,民间认为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难遇岁朝春”的民谚。

二、立春三候

“立春”是反映季节和物候的一个节气,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开始了,天气将逐渐回暖,广阔的大地将呈现出一片富有生机的景象。俗话说:“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三候对应的花信为“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背负着一般,浮在水面。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

三、农事农谚

立春以后,白天逐渐增长,气温慢慢回升,土壤由下层开始化冻,冻土变浅。这期间仍有强寒潮侵袭,天气干旱,常有大风和降雪。因此,立春时节,农业生产仍要预防寒潮低温和雨雪天气的不利影响,要抓紧对越冬作物的田间管埋,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冻保苗。

立春节气也是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因此有关立春的天气谚语很多。如以晴天无雨为依据的有“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以雷电为依据的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以冷暖为依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风力为依据的有“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等。

九华梧桐祖殿立春祭祀-迎春

九华梧桐祖殿立春祭祀-抢春

四、各地的立春习俗

(一)迎春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普通百姓,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动。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迎春设春官,预告立春之时。过去每年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评为该遗产项目的扩展项目。

在浙江衢州九华立春祀传统的祈福活动习俗中,迎春仪式,便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迎春祭祀前,要预备下“迎春接福”案桌,将案桌放置在梧桐祖殿大门外正中位,在案桌前披上写有“迎春接福”字样的红纸(锦),案桌中间放饭甑,盛得尖满,甑后置一杯清茶,左右放置香炉、烛台、青菜、梅花、松柏、竹枝,象征洁净、长青和富足。在交春时刻前,主殿开门迎春;交春时刻,鸣放鞭炮(三眼统),梵香行祭礼迎春。地方士、农、工、商万民云集,手拈干香,锣鼓班打起《将军令》,细乐班奏起《朝天子》等曲,抬神迎春赐福巡各村。

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二)鞭春牛

农民耕田离不开牛。鞭春牛,又称打土牛、打春、鞭春,是汉族和白族立春的主要习俗。历代封建统治者立春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鞭春牛习俗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传播更广。《燕京岁时记》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在浙江衢州九华立春祭传统的节令活动中,就有鞭耕牛的内容:由人扮句芒神,鞭耕牛,由地方官行香之礼,以表示劝农勤劳和春耕的开始。而在浙江遂昌的班春劝农节令活动习俗中,鞭春牛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据县志记载,立春日,县城制札春牛,身上披着红绿彩布,由四人抬着从县衙门口出发,牛后面有一春官,手执牛鞭,边走边打。春官站的位置,要看本年节气而定,如春官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来,应早备耕;站在牛后,则表示春令迟到;若与牛并行,则春令适中。伴随仪仗鼓吹,游行东、西、南、北四门,随行人员不断叫喊“春来了,谷满仓,春来了,人兴旺。”春牛经过之处,街巷居民手持黄豆圈,挂在牛角,并抱着小孩从牛腹下钻过,认为这样做“来年牛痘可稀少。”

鞭春牛的习俗在各地广为流传。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另外还有采茶祭春牛活动,湖北地区还举行龟子报春活动。除了皇历上有春牛图外,各地年画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图,作为春节期间的吉祥图。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山西民间流行着这样的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三)说春

说春之人,称为“春官”。“春官”是我国二千多年前就有的官名,负责掌管邦国的礼节。石阡说春,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至今仍有传承。

据《石阡府(县)志》载:明、清时代,每岁立春之时,石阡府僚人等要整装集队,扎“芒神、纸牛”,“迎春于东郊,打马游街,大排宴席”,“行鞭春礼”,然后赴城南“劝农厅”,石阡知府要“劝农行耕”,并带头犁田等。民国时期封姓还到省政府办理“执照”,按地域说春。时至今日,每岁立春时节前后,春官手端春牛,走村串寨,派发春贴。春贴的制作沿用中国最古老的木版印刷,立春之前,春官要雕刻两块模板,一块雕二十四节气,一块雕财神,刻好后刷上黑墨,再用红纸印刷春贴。春牛也叫土牛、芒牛,牛是农耕中不可缺的动物,牛身披红布和麻线,麻寓为麻子、天花。春牛及春贴在于提醒农人,耕种的季节来到了,而印有财神的春贴和牛身披的红布、麻线则寓为祝福主家瘟疫全无、招财进宝、红红火火。立春气节一过,春官说到哪寨哪家,就把春牛放置在哪家人供奉,第二年就从此家说起。

石阡县内说春的春官,分为说正春和说野春两种,全是农民。说正春的春词内容有具体要求,主要是说“二十四农事节气”、“渔樵耕读”、“十二古人”、“讲根生”等,其内容涵盖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历史传说及中国各地地貌风情等方方面面。说野春的春词则丰富多样,如《开财门》、《说隔年春》、《说茶》等等,内容灵活多变,但几乎全是吉语,主要是为求得主人的钱物馈赠。

(四)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一般认为糊上的红黄色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五)报春、游春

立春又叫报春,立春前一日,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现在农村中仍有这个古老的习俗,即由一个人手敲着小锣鼓,唱着迎春的赞词,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送春牛图,意在催促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农时,莫误大好春光。送春牛图之俗,在《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

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游春的队伍进入春场后,绕场游两圈,然后各自列队站在安排的场地上。此时,恭请知县老爷入春棚安坐,举行报春仪式。按传统的风俗,设有报春台,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手执红黄各色彩旗,上场第一报——“风调雨顺”,群众同声呼应;第二报——“五谷丰登”,群众亦同声呼应;第三报——“国泰民安”,群众再同声呼应。

(六)春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礼·明堂位》记载:“是故夏礿、秋尝、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有春、秋二社,大约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社日以祭神为主,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昨。”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作:“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成为一种祭祀活动,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七)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在老北京,立春日时,四合院与农家院里也都要高挂“春幡”,各家门框上都要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如“一门欢笑春风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丰年,八方献瑞”、“春风得意,六合同春”等联语,院内屋内墙上也贴满“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里一片红彤彤的景色,显得春意浓浓,也象征着吉祥。

(八)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

(九)佩燕子

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燕子是候鸟,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这天,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特别是小孩,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兴高采烈,雀跃有余。

春卷(来源:黄鹤山人)

五、立春食俗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之俗,一个“咬”字,道出节令的众多食俗。

(一)春盘春饼

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食,称为春盘。杜甫《立春》诗曰:“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春盘晋代已有,那时称“五辛盘”。五辛广义讲是指五种辛辣(葱、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盘,服食五辛可杀菌驱寒,那时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于一个盘内。宋时改叫春饼,现也叫薄饼、荷叶饼、片儿饽饽等。唐宋时吃春盘春饼之风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饼赐予百官近臣,宋人陈元靓撰《岁时广记》称:“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以酒赐近臣。”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精致。至清代时,皇帝也以春饼春盘赏赐丹臣近侍。

这种吃春盘春饼的习俗传向民间,更以食饼制菜并相互馈赠为乐。清代的《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记载:“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且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这正是清末民国时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饼应景咬春之节俗,至今仍有传承,俗话有“打春吃春饼”之语。食春盘春饼,老北京最讲究一定要卷成筒状,从头吃到尾,俗语叫“有头有尾”。立春日,阖家围桌食之其乐无穷。现扬州人立春时也吃五辛:新葱、韭黄、蒜苗、萝卜、芫荽。卷春饼的菜称为“和菜”,其中必有绿豆芽、粉丝、菠菜心、韭黄、鸡蛋。

(二)春卷

炸春卷,亦是古代装春盘内的传统节令食品。《岁时广记》云:“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以肉或素做馅……名曰探官蚕。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后来蚕字音谐转化为卷,即当今常吃的“春卷”。 宋代有一种“卷煎饼”,是春饼与春卷的过渡类型。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已经出现将春饼卷裹馅料油炸后食用的记载。到了清代已出现春卷的名称。春卷的做法是用烙熟的圆形薄面皮卷裹馅心,成长条形,然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浮起而成。馅心可荤可素,可咸可甜。古时春卷常用椿树的嫩芽为馅,元代用羊肉为馅,现今则多以猪肉、豆芽、韭菜、韭黄等为馅,外焦内香,是很好的春令食品。

(三)萝卜

咬春之俗还有嚼吃萝卜。《燕京岁时记》中云:“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萝卜古代时称芦菔,苏东坡有诗云:“芦菔根尚含晓露,秋来霜雪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旧时药典认为,萝卜根叶皆可生、熟、当菜当饭而食,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常食萝卜不但可解春困,还可有助于软化血管,降血脂稳血压,可解酒、理气等,具有营养、健身、祛病之功。这也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时嚼吃萝卜的用意吧。

北方人多爱吃生萝卜,尤以心里美和小红萝卜为最佳。旧京时以南苑大红门的萝卜最受欢迎,有“大红门的萝卜叫京门”的俗语。老北京时卖萝卜的小贩和农民常挑担或推着挑子车串胡同叫卖:“水萝卜哎,又脆又甜哟!”主妇们出院门挑好萝卜后,小贩用小块刀先嘎巴一刀将心里美一刀去顶,再飞快几刀旋开萝卜皮,不切断,再将红萝卜芯按方格样儿横竖几刀切成方形条状,整个萝卜被切成一朵盛开的红牡丹花,非常好看,拿回家全家掰开咬着吃,真是又脆又甜、极水灵的春令食品。

  (部分文字、图片整理自网络)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