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舌尖上的非遗 那些年的年味儿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杜洁芳 创建时间:2017-01-26 09:56:00

  随着又一年春节的临近,摇一摇抢红包、集福卡的数字狂欢再次铺天盖地,人们再一次感慨:生活越来越好,年味儿却越来越淡了。

    回想过去,一过农历腊月二十三,甚至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的吃食,必然要忙上很多天。如今,年夜饭桌上的菜肴也日益“现代化”,许多人家的年夜饭还搬进了饭店,主妇们似乎再不必费尽心思地为丰盛的年夜饭熬上几天几夜了。

    在人们飞速奔向现代化生活的同时,其实心理上仍不免对过去那种传统的、充满人情味的节日生活有所怀念。想起那些年的春节,或许我们会不禁翘起舌尖,咂摸起过去的各种味道。那些节日的食品是否依然散发着传统的香气?它们是否还能勾起人们对于以往春节的记忆?春节前夕,记者采访了3位非遗传承人,和他们聊起了那曾经的年味儿。

北京面人郎:节日里满满的童年回忆

郎志丽正在捏面人(摄影:中国文化报记者杜洁芳

郎志丽面塑作品(局部)(摄影:陈苑

面人即面塑,我国古代在民间流传着逢年过节用面粉做面鱼、面羊等面食的风俗。后来出现了专门捏面人的师傅,用模子或手将面团捏制成各种人物、动物摆到街市上叫卖,由于其形象逼真还可以食用,很受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欢迎。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七夕》中就有对捏面人的记载:“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

    过去在京津一带,捏面人的手艺以张明山和郎绍安最具代表性,因而有“天津的泥人张,北京的面人郎”一说。据说,郎氏面塑的创始人、“面人郎”郎绍安先生最初接触面人就是在庙会中,面塑艺人随手一捏,一些小动物就活灵活现地出现了,让他为之着迷,从此便学上了这门手艺。

    2008年6月,北京面人郎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传承了“面人郎”手艺的郎志丽被评为该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春节前夕,记者走进郎绍安之女郎志丽的家,听她回忆起那些年老北京的面塑故事。

    郎志丽告诉记者,她从小喜欢凑在父亲身边打下手,也因此迷上了捏面人。“过去逢年过节,大人为了哄孩子开心,就拿家里的面团儿捏个兔爷、小耗子什么的。尤其在节庆日子里,面人师傅都会出现在街市或庙会中现场捏制面人,吸引人们观看购买。”她指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说:“那些在街边被人们围着的货摊就是捏面人的。”

    “上世纪7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都应该记得,冬天路边经常能看到捏面人的手艺人,他们推着自行车,后座上立着个草靶子,靶子上插着很多用竹签挑着的面人。那时候见得最多的面人形象就是孙悟空和猪八戒,几分钱一个,买回家玩不了两天就坏了……”她说,原来的面人容易落灰又容易坏,造型简单,父亲郎绍安在学艺、揣摩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改进,从棍插式到托板式再到盒装,使郎氏面人的制作逐渐上升到艺术层面,又因其面塑手艺达到细雕细琢的程度,因而逐渐被大伙儿叫成“面人郎”。

    冰心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描绘过郎绍安做的一件面人《打糖锣》:“一副带篷儿的挑子,上面挂着几只大拇指头大小的风筝;旁边挂着几只黄豆大小的花脸面具,几只绿豆大小的空钟;里面格子上摆着一行一行的半个米粒大小的小白鸭子,框盒里放着小米大小的糖球……”足可见“面人郎”作品的逼真与细腻。“到后来,父亲手中捏出来的面人已不仅仅是孩子们的玩具,更成为人们观赏和把玩的工艺品了。”郎志丽说。

山西闻喜花馍:从过年必吃到文化礼品

村民在欣赏捏制好的花馍(摄影:薛俊)

“馒头”俗称“馍”,是山西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在山西省闻喜县,这种食用馒头因花式繁多,被称为“花馍”。山西闻喜素有“花馍之乡”的美称,全县342个行政村几乎每个村都有制作花馍的巧匠。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还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2006年,闻喜花馍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年长一些的闻喜当地人讲,过年必吃的一样食物就是馍。馍的形状和吃法在当地也各有不同。有的人家每年过年必吃“馄饨馍”,而且吃法也有讲究:正月初一家家户户烤旺火,烤旺火烤一个馄饨(馍),烤好后一人吃一口,预示着来年吉祥如意。

    花馍与当地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上梁花馍等。“‘凤凰戏牡丹’‘喜鹊报梅’‘鱼钻莲叶’是人们最喜欢的老花样,喜庆的日子必不可少。”闻喜花馍省级非遗传承人支建康说,“过去逢年过节,村里的媳妇们都聚集在一起,边拉家常边做馍,做好的花馍,上面的花样可以给孩子们玩,下面的大馍馍吃起来甜中带香。”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闻喜本地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曾令农家人引以为豪的花馍手艺一度面临失传和断代的危机。为了将花馍传承下去,闻喜县近几年开始打造花馍产业,2012年成立了几家花馍合作社和公司,2013年初,闻喜花馍专卖店首次落户山西太原。

    一家闻喜花馍公司的负责人说,很多非遗项目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在根据人们新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闻喜花馍也是如此,制作出了很多新的造型,逐渐从食品、民间婚丧嫁娶民俗用品,发展至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礼品。

    春节临近,在山西闻喜,人们还是习惯用花馍来营造年的氛围,只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自己蒸花馍,大多数都是从外面购买的了。

宁波慈城水磨年糕:机器生产或将取代手工

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做年糕

在江南地区,年糕因“年年高”的谐音而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吉庆食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介绍“宁波水磨年糕”时,就细致地展现了手工制作年糕的技艺。宁波慈城水磨年糕以优质粳米和水为原料,经种、选、浸、磨、蒸、舂、印等10道工序,以纯手工制作而成。2009年,宁波慈城水磨年糕制作技艺被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如今,在宁波的许多城镇乡间,各色包装的年糕仍然是红红火火的新年一景。

    年逾八十的谢大本是慈城水磨年糕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他说,年糕一直是江南地区过年必吃的食物之一。过去一到过年,村民们家中的壮劳力就会聚在一起舂打年糕,孩子们都围在周围欢喜地等候,其制作场面热热闹闹、热气腾腾,而且年糕的口感细腻、美味。

    同样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制作年糕失去了原有的土壤,在慈城镇,如今已经很少有村民手工打制年糕了。谢大本认为,直接原因是生活的变迁,“从前过年的时候,几户人家的壮劳力凑在庭院里打年糕,现在一方面没了场地,一方面也凑不齐足够的男丁。”所以,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水磨年糕都是机器生产的。

    如今慈城是宁波年糕的头号生产基地。在慈城的年糕馆里,风俗依旧,每年过年都吸引着各地的人到此感受年糕的文化魅力。水磨年糕老字号“冯恒大”的董事长纪平说,机器生产的水磨年糕也是在保存原有的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生产的,而且相比手工制作,机器制作不仅效率高,而且品质更好,比如手工磨粉会有颗粒,机器磨粉更加细腻等等。但尽管如此,人们可能依旧想品尝到手工制作的年糕,因为手工的魅力在于,能让人感受到以心待物的诚意,从心理上觉得更有温度和感情。


编辑:朱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