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各地中秋习俗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江晓雯 创建时间:2016-09-12 09:38:00

  对中国人来说,夜空中的朗朗明月,似乎是一种温柔情感的象征:它寄托着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可以是对亲人刻骨铭心的牵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正值秋高气爽之际,那一夜的月亮,圆润、明净,似是一年之中最大、最亮、最美的。无论是在东北黑土地上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农家大汉,还是在海外奋斗多年,事业有成的侨胞和游子,或者在灯火辉煌的大城市中辗转于各个写字楼之间埋头苦干的小白领,告别故乡的田地和村庄,到大城市辛苦奔波找生活的打工仔,对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那一夜的皎皎明月光,蕴含着一种难以替代的情怀,因为那一夜,是我们的中秋节。

  中秋,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从古至今,人们都有中秋之夜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节是远古敬月习俗。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则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晋时已有中秋赏月之举;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之充满浪漫色彩,赏月之风方才大兴;北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之类节令食品。

  中秋节的最大特征,是将人与自然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天上。中秋节时正当农业丰收的季节,月饼和瓜果既是祭神媒介,也是人们庆祝丰收美好心情的具体象征。人们在追求花好月圆美景的同时,也加强了亲情关系。
 

一、朝鲜秋夕


中秋割草


在灵前摆放祭品给祖先敬酒


 秋夕摔跤场面


秋夕扫墓


秋夕荡秋千


打糕


参拜结束后在祖先面前饮服祭品和祖先共渡中秋节


包松饼

  朝鲜民族的先人们,在历史上曾长期沿用中国的历法(太初历),所以朝鲜民族的传统节日均以农历计算。因朝鲜民族的先人们在历史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有一部分传统节日的名称、民俗事项以及文化内涵,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相似之处,但相异多于相似,或者迥然不同、独具特色。朝鲜民族的传统节日共有十余个,其中旧历年、寒食(冬至以后的第105天)、戌辰日(端午节)、秋夕(中秋节)被视为近代历史上的四大传统节日。

  农历8月15日,在古代最初称作嘉俳,后来改称秋夕,一直沿用至今。嘉俳成为节日,始于新罗时期(公无前57—935年)的绩麻比赛,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这种绩麻比赛和庆贺活动,后逐渐演变成为全民族性的节日,并更名为秋夕。秋夕一词引自《礼记》中的“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一语。其意为,天子祭拜太阳,在春天早晨;祭拜月亮,在秋天晚上。朝鲜民族的先人们在古代也有祭拜月神的习俗。《隋书》新罗传记载:“每正月旦相贺……其曰拜日月神。”由此可知,秋夕节的形成与远古时期对月亮神的崇拜观念不无关系。这天晚上,妇女们手拉手排成圆形,望着当空明月,跳“强羌水越来舞 ”也是一个佐证。

  朝鲜族的秋夕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茶礼:旧历年、秋夕等重要节日的凌晨,一家人在屋内为已故的四代祖先举行祭奠,谓之“茶礼”。这种习俗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个别人家传承至今。

  (二)省墓:寒食(现已改为清明省墓)、端午、秋夕三个节日是省墓的节日。在上述的三个节日中,秋夕自古以来被视为最重要的省墓之日。这天省墓的最大特点是,要用新米面做的松饼、糯米面油饼,以及用新米酿的米酒、新下来的果物作为祭品祭奠,谓之“荐新”,其意为让祖先品尝鲜物。举行祭奠之前,首先要把坟上和周边的杂草割除干净,谓之“伐草”。按照故有的习俗,伐草应在秋夕之前选择吉日进行,但在延边地区,一般都在秋夕当日伐草。秋夕节省墓的代表性糕饼是松饼,但在延边普遍以糯米面油饼作为代表性糕饼。在铁岭地区,还有在月亮升起时赏月并预测庄稼收成等习俗。

  (三)节日食品:吃牛肉、松饼和米酒。

  (四)民俗游戏:在朝鲜族的传统节日中,秋夕和端午节是开展各种民俗游戏最热闹的节日。端午节的民俗游戏以女性秋千赛为代表,秋夕节则以男性的摔跤赛为代表。对获得摔跤冠军的大力士,奖励一头大牤牛。除此之外,还进行跳跳板、拔河等比赛。朝鲜族的拔河不是单纯的角力赛,而是预祝农业丰收的一种游戏。在铁岭地区,秋夕节茶礼之后,人们把准备好的草帘盖在“老黄牛”背上,牵着“老黄牛”逛村庄,作为一种“黄牛游戏”;村里人也用松树枝或稻草立个小“月亮房”,是“火烧月亮房”游戏;还有跳歌舞一体的“圆月游戏”和民俗舞蹈“江江水月来”等。


  

二、佛山秋色


扎作灯色《腾龙》



地色高跷扮故事《拉郎配》


秋色中之地色大头佛歌舞《老少同乐》


地色表演单火龙孩童耍乐


地色歌舞鲤鱼跳龙门


秋色音乐十番


水色舞蹈陆地行舟《赛龙夺锦》


台面秋色雕批工艺品冬瓜紫洞艇


秋色大巡游之“车心”:惜春作画


扎作彩灯佛山黄飞鸿


秋色蜡制品:岭南隹果
 

  “佛山秋色”是佛山民间于秋季庆丰收的群众文化娱乐习俗,相传起源于两晋,肇端于儿童舞草龙庆丰收,集秋色工艺品和秋色表演两大特点于一身。秋色,泛指秋天的景色,也是佛山民间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形式的统称。随着秋色项目不断丰富、创新,以及秋色艺术品技艺的提高,秋色竞技性更加强烈,会以比赛形式出现,故又称之为“佛山秋色赛会”。

  佛山秋色习俗活动项目丰富、多彩多姿。按表现形式划分为灯色、车色、马色、飘色、地色、水色、景色等七色。以剔透玲珑的各种秋色灯出现于赛会的,称之为“灯色”;观之为花车彩架,以男扮女装表演故事人物者称之为“车色”;表演者以骏马代步,扮演英雄故事人物者称之为“马色”;表演水的意境的各种舞蹈或故事,如舞龙、彩莲船、陆地行舟、旱地扒龙船等等谓之“水色”;以“飘”或“挑”的高空技艺扮演故事的谓之“飘色”(佛山秋色时用长竹竿挑起色梗巡游,故又称为“挑”色);以步行化装表演杂剧、活报剧者称之为“地色”;以反映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的各种秋色工艺品,如蔬果、鱼类、食品、花卉盆景、器皿古玩、石山、人物等像生艺术品谓之“景色”。按秋色艺术品的工艺特色和表演项目的形式可分为:扎作、砌作、针作、裱塑、雕批、音乐、舞蹈、戏剧、杂技、化装表演等十大类。


三、香港大坑舞龙

追逐龙珠


巡游中的火龙与云灯


舞火龙表演场面


舞火龙音乐表演


带引火龙的两颗龙珠
 

  大坑的村民口述相传,他们的舞火龙活动始于光绪六年(1880年)八月。当年一个台风过后,村民发现一尾大蠎蛇,便立刻置之死地。因时已夜深,村民将蛇尸送到附近的警察局,但翌日却发现蠎蛇不翼而飞,而大坑却跟着爆发瘟疫,死亡无数。村中一名父老获菩萨托梦,言全体居民舞火龙、燃炮竹、绕村游行三个晚上便可以驱除瘟疫。当时正值秋天,村民便选了中秋迎月、赏月及追月三晚,按梦示方法进行了舞火龙活动。村民用草扎作一条龙的骨架,身上插满点燃着的香枝,巡游社区,燃放爆竹,驱除瘟疫。龙身上因插满长寿香,火光熊熊,所以称为“火龙”。因为这条龙在夜间舞动,所以也被称为“夜龙”。

  每年一度于中秋期间举行的大坑舞火龙,本来由大坑的客家坊众自发举行。每到中秋节前,村中的经验成员会在工余扎作龙的骨架,女士则到山上采集“米仔草”,作为骨架上的填充物。到舞火龙的时候,各村民便会自发地参与巡游工作。

  1946年“大坑坊众福利会”成立,舞火龙便成为“福利会”一项重要的周年活动,担当统筹与组织工作。该组织为香港注册的非牟利有限公司,以服务大坑坊众为宗旨,举办各样文娱康乐活动,福利会的会堂成为多用途的社区会堂。福利会由理事会管理,下设不同小组筹组社区活动。火龙组负责统筹舞火龙工作,下设龙头、龙尾、龙心、龙珠、音乐及纱灯等小组分工负责不同项目。中秋节期间大坑坊众都投入参与活动,已迁出大坑的旧街坊也回来参加,除了数百成年男士负责舞火龙外,还有数十男女童参与纱灯巡游表演。
 


四、厦门中秋博饼


特制中秋状元大饼



博饼节起碗式


清代状元筹


一家老少欢度中秋

  中秋博饼这个习俗起源于民间,最早的历史已不可考。在台湾清初的方志文献里,已有中秋节士子们以掷“四红”的骰子进行博“中秋饼”的活动记载。众所周知,台湾的文化是由闽南一带传播过去的,台湾方志的记载可印证“中秋博饼”习俗早在明末清初闽南、厦门地区的民间已相当流行。近代鸦片战争以后,厦门成为我国东南重要的通商港口之一,商品经济的相对发达促进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于是,明代中期江南盛行的“状元筹”的游戏法则被引用过来,以品种多样的成套月饼取代筹码,增加了传统中秋博饼的内容和高雅的趣味性,使这项节庆习俗在民间流播更为广泛。“厦门中秋博饼习俗”近年来也逐渐为金门和台湾许多家庭中秋团聚的欢度方式,一些远在京、沪、粤等地的知名餐饮业,中秋期间也在当地推广此项习俗,受到广泛欢迎。由于当地政府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从2003年起,有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厦门国际友人参加的中秋“鼓浪屿博饼节”,已成为当地中秋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项目。
 


五、泽州中秋习俗


蒸月饼制作过程


普通人家祭月准备


普通人家祭月供品


送十五习俗


庙会舞龙表演


大型祭月活动

  珏山所在的泽州地区,中秋文化历史久远,这里的人们对中秋节非常重视,至今保留着一些极其传统的节俗。

  珏山赏月之俗,早在北齐时便已出现。宋金时期,泽州祭月、拜月、赏月之风就已盛行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据青莲寺宋元符元年(1098)石柱题记记载:泽州通判段约同晋城令耿敏、县尉黄叔敖等“步月临流,传觞赋诗”。在下交汤帝庙正殿石柱上的宋代线刻画中,我们也可看到“祭月”场景。金代状元李俊民在中秋节游珏山赏月有“山吐三更月,松摇万壑风”的诗句。金代泽州刺史许安仁也在此留有“今宵掷笔台边月,来照幽人物外游”之句。

  明清之际,珏山中秋习俗已辐射到整个古泽州地区以及其周边的晋东南、豫西北、冀南等地。“珏山吐月”在明代时还被列为“泽州八景”之首,泽州知府吴骃题咏泽州八景之珏山吐月,留有“芙蓉朵朵月苍苍,疑是双圭捧独璜”诗句。

  另外,在泽州地区,尤其是珏山一带关于中秋节习俗的故事、传说、童谣甚多。比如童谣:
  “月明月明光光,(注:‘月明’为泽州地区方言,即‘月亮’)
  里头有个和尚,
  和尚念经,
  念出观音,
  观音打卦,
  打出圪蟆,(注:‘圪蟆’为泽州地区方言,即‘蛤蟆’)
  ……”

  古往今来,珏山的中秋赏月、中秋庙会等活动代代相传、岁岁承继,均由珏山僧道、三山会(即进香会)发起组织,群众自发参与。不论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不论南北东西,人们在八月中秋时节,纷至沓来,络绎不绝。赶庙会、观吐月、登胜境,年复一年,年胜一年。参与中秋节活动的人士,官员、商人主要以祭月、拜月为主,文人则以赏月、咏月为主,而百姓则主要是祭月祈神。人们借助各种象征团圆的节物和活动,表达一个共同的心愿:祈愿家人团圆、生活美满。

  在泽州地区,人们通常不说过中秋节,而是直截了当地说成“过八月十五”。“过八月十五”的主要仪式是祭月、拜月,当地人称为拜“月婆婆”。泽州中秋节活动的主要内容:一是祭月、拜月;二是看望外祖母;三是赏月、吟诗颂月;四是庙会。

  中秋节活动为三天,即:农历八月十三,发面、温柿子、备果品;八月十四,蒸(或烤)月饼;八月十五,白天看望外婆、送月饼,参加庙会活动,晚上祭月、拜月。

  (一)祭月、拜月。祭月、拜月是珏山中秋节活动的主题。按当地习俗,每逢中秋之夜,当皎洁的月亮冉冉升起时,要在珏山举行大型祭祀月亮神(即月婆婆)的活动。珏山集体祭月活动自古由道姑主持,先在祭场中央设大香案,案上献上圆圆的月饼,通常为二份:粗月饼(蒸月饼或烤月饼)、细月饼(即精制的提糖月饼)各一盘,还要献5盘水果,一般为柿子、毛豆、西瓜、苹果、葡萄等,其中月饼和柿子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但是不能用梨(因为“梨”与“离”谐音,不吉利)。香案的摆放要朝着月亮升起的那个方向。当月亮升起时,红烛高燃,焚香诵经,开始祭拜。祭月通常焚香三炉,头炉28支,先祭月亮守护者二十八宿;二炉36支,祭三十六天罡;三炉72支,祭七十二地煞。三炉香焚罢,参与者应随主祭者一起跪拜。祭月仪式结束后,参与者均可分得一份月饼和水果。近年来,中秋节到珏山祭月的人更是络绎不绝,祭祀场面也一年比一年宏大。

  (二)外孙(女)看望姥姥。中秋节一般都要走亲访友,尤其是要看望外祖母。据当地流传的说法,这是娘家人对出嫁姑娘的一种思念,通过外孙(女)的行为来表现一种团圆。按照当地规矩,外孙(女)送去的月饼里有一个不是圆的,而是咬了一口,当姥姥看到咬了一口的月饼就会很高兴,因为这代表着自己的女儿很平安。

  (三)赏月、吟诗颂月。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比较高雅的中秋习俗,历代文人名士莫不钟情于此,沉醉于此,给珏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佳句。

  (四)珏山中秋庙会从八月十三到十五前后持续三天,前两天主要是群众自发,八月十五日由三山会组织。期间,庙会活动盛况空前,表演队伍庞大、节目众多、精彩纷呈,是融民俗文化(八音会、唱大戏、说书、划旱船、踩高跷、跑驴等)、风味小吃(炒凉粉、煎饼、面精、米皮、砂锅米线、各式烧烤等)、特色集市(剪纸、葫芦雕花、虎头鞋等)、娱乐游戏(杂耍、登山比赛、打球、套圈等)、文化活动(讲故事、猜灯谜、赛童谣等)为一体的民俗、经济、文化交流盛会。珏山中秋庙会的各种演出形式,其内容一般都选择有关“月亮”、“团圆”、“和平”、“和谐”、“美满”等题材和主题,以此来烘托节日的喜庆、吉祥。
 


六、吉安中秋烧塔习俗 


垒塔


烧塔


 封塔


红塔火龙交相映


舞龙祭塔
 

  吉安中秋烧塔习俗,流行于江西境内的赣州、吉安、萍乡、上饶等地,其中尤以吉安地区最为明显。吉安安福县境内的南部陈山河流域,即寮塘、甘洛、洲湖、金田、洋门、彭坊6个乡镇的“中秋烧塔”习俗尤为兴盛,历史更为悠久,不但保留了烧塔活动,而且传承了舞龙灯、举龙凤旗、撑宫灯、唱山歌等活动,特色更为鲜明,仪式更为完整,群众基础更为广泛。

  吉安地区佛教文化发达,吉安中秋烧塔习俗,与佛教造佛塔(又称浮屠)渊源甚深。《妙法莲华经》载:“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清樊封《南海百咏续编》载:“南汉时,‘上元’、‘中秋’辄登塔燃灯以兆丰稔,号曰‘赛月灯’。各巷里亦垒瓦为塔,集薪燔之……”,可见,“中秋烧塔”习俗可追溯至南汉时期。唐代,安福人行思在庐陵安隐寺弘法,史称“七祖”,影响深远,青原山成为赣中佛教圣地,造“浮屠”日益兴盛。宋元以后,吉安佛教文化进一步发展,“造浮屠”逐步世俗化,演变为中秋烧塔习俗。明清以来,万安、庐陵、安福等县中秋烧塔习俗进一步衍变,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一)垒塔。老人和孩子拣拾残砖断瓦,在村子开阔场地上用砖打好一个六边形的基座,各留一个进火和一个出灰的灶口,上面再用瓦片一层层错缝叠压,慢慢收腰,形似宝塔。

  (二)烧塔。晚上,随着月上中天,鞭炮响起,全村男女老少纷纷齐聚塔前。各家自带薪柴,主烧人另备上老酸酒或米汤。村民们在塔前设香案,点好香烛,摆上柚子、月饼,再次鸣放鞭炮祭月。祭毕,随着三声锣鼓响起,烧塔开始,主烧人不断往灶口塞薪柴,随着火势上窜,再浇上酸酒或米汤,宝塔通红,犹如火龙腾飞一般。在热烈的气氛中,村民开始唱起山歌,撑着宫灯舞起龙灯等。

  (三)封塔。午夜以后,人们兴尽身疲,要进行封塔,主烧人要等稻草烧完后再燃放一串爆竹来祝贺活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