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多年努力,《沱江船工号子》有了今天。(郭建辉摄)
4月12日,一位老人一早就来到位于四川省内江市城区的景观湖泊——“甜城湖”,望着湖边“沱江船工号子“的雕塑不愿离去。他说,塑像落成10余天就来了4次,雕塑上刻着他的姓名“沱江船工号子代表性传承人李远辉”,旁边的文字介绍也由他撰写。
而让李远辉感到担忧的是,自己已经69岁了仍没有找到“传承人”,前年虽然通过一些媒体在寻找,但至今无一人“响应”。他说,一定要让“沱江船工号子”传承下去,它凝聚了自己一生心血。
4岁上船,耳濡目染“纤夫绝唱”
“吆呵 吆呵 吆啰呵 嘿佐 嘿佐 资中开船吃也 枇也杷也,嘿 嘿嘿佐 登灜五里也 杨柳杈也……” 唱着浑厚、高亢的船工号子,望着雕塑陡坎下的沱江,李远辉仿佛回到了童年——
李远辉3岁多丧父,家里穷小孩多,母亲把他寄养在三舅家。三舅梁树清是长年在外的船老板,因家庭原因,李远辉4岁起在船上生活了3年,耳闻目睹、潜移默化,纤夫们的号子深深植入他的灵魂。
“家乡有一条大清流河,流入沱江再汇入长江。” 李远辉说,那时内江不通汽车火车,出行和运输只有水路,内江盛产甘蔗等,水运十分发达,码头上船只成百上千,加上沱江弯多滩多,纤夫就成为了专门职业。据《内江县志》记载,解放前夕,内江专业纤夫达14000多人。
“嘿佐,嘿佐,吆啰呵……”,李远辉说,其实“船工号子”并不是船工主唱,而是由船老板出钱请人领唱。领号人站立船头,头戴草帽,摇着扇子,一路高歌,纤夫们则“劲力伴唱”,即随着号子边伴唱边使劲发力。“领号人唱得好,纤夫拉起来就有节奏更轻松,船就行得快而稳。”他说,那时的水流湍急、栈道险窄,步调稍不一致,就可能乱节奏,把纤夫“倒拉”入河中淹死。
“沱江船工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据考证,此前纤夫的节奏由鼓点控制,即专人在船上打鼓点子,纤夫“嘿佐、嘿佐……”踏着鼓点发力。但“鼓点号子”单调和枯燥,便开始有人看到什么吼什么,如,看到姑娘在河里洗澡,船上就喊一声“姑娘长得好乖哟”,纤夫们就附和“嘿佐 嘿佐 乖哟”;后来,把川剧唱腔及戏文引入号子,再加一点号子的节奏和力度;最后,融合川剧高腔、四川清音、当地民歌民调,再增添行船时看到的景物,加入沿河地名及两岸风土人情,最终形成独具魅力的“沱江船工号子”。
30年执着,“意外”成为第七代传承人
“我是听着‘沱江船工号子’长大的。”李远辉说,他初中毕业能考上县文工团,就是靠吼了一曲“号子”,期间,他集唱民歌、弹洋琴、搞创作于一身;后来到东兴区文化馆工作,一直致力于民俗文化的搜集与保护。
1984年起,李远辉与同事用了3年,沿清流河流域探访老船工,跑了平滩、石子、顺河、杨家、苏家、郭北等乡镇,收集、整理“沱江船工号子”。李远辉说,历经艰辛才找到7个能唱的老人,将他们请到县文化馆录唱了一天,全部是原生态的“船工号子”,最多达四个声部――高音、中音、低音、最低音――同时合唱,其高音激昂、中音浑厚、低音深沉、最低音震撼,加上双领唱、两个伴唱,“震撼人心,安逸惨了!”说到这里,李远辉仍感慨:“高手在民间啊!”
可遗憾的是,老人们的后代一个也不会唱,到2007年申报四川省“非遗”时,在世的一个老人说话都困难,更谈不上当“传承人”。而按省“非遗”申报要求,必须要填写“代表性传承人”,怎么办?
在人们一筹莫展时,李远辉“厚积薄发”:2007年初,他整理、创作和演唱的“沱江船工号子”,在内江市“春晚”上首次演出,便“一炮打响”,许多人感叹:“内江还有这样的好东西!”于是,东兴区文化局一位领导“拍板”:李远辉做“传承人”最合适,他参与了抢救、整理,又创作表演,他当对弘扬“沱江船工号子”也有好处。
2007年,由东兴区申报的“沱江船工号子”,以独特、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申遗成功”,进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惜李远辉却“落榜”了,原因是“他不是自然或直接的传承人”,而实际又没有自然传承人。
2008年,他仍然“榜上无名”,直到年底四川省专门出文规定:收集、整理、编纂“非遗”有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可以成为“非遗”传承人。2009年,李远辉成为了“沱江船工号子代表性传承人”,据老船工计算,他是“第七代传承人”。
从此,“沱江船工号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3个版本,在传承中弘扬民俗文化
李远辉说,“沱江船工号子”旋律优美,比其他川江版本更多,如平水号子、抢滩号子、上水背船号子等。“老腔号子最有味道,但唱起来如泣如诉,听起来凄凉婉转。”李远辉说,纤夫身处社会底层,生活艰辛,拉船危险,船下劳累,船上孤独,有的号子听起来十分悲凉,再创作时只能做适当保留。当然,也有诙谐生动的,如“椑木镇的娃儿把光胯打哟,龙门镇的女娃儿看到就打哈哟,哈哟嘿……”
在采访现场,李远辉自信地说:“叫我当传承人,算是找对人了。”上世纪末,沱江船工号子面临失传,即使本地人也几乎无人知晓。2007年内江“春晚”,李远辉推出“沱江船工号子”第一个版本,无伴奏和合唱,他一人“独领风骚”,囊括了作曲、作词和演唱,引来了强烈反响。
2009年,他借势“‘非遗’传承人”,创作了“沱江船工号子”第二个版本,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艺术创新,从健身房找来18个“肌肉男”,为领号的他伴唱伴舞,在传统艺术中糅入现代表演元素,最后用“汽笛声”结束,表明纤夫退休历史舞台,“沱江船工号子”进入全新艺术时代。当晚,在"翰墨巴蜀"大型主题晚会上,与盛中国等名家同台演出,受到各方一致好评。
第三个版本,则是2013年“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内江”时创作的,这一次他更为大胆,竟在纤夫的“男人世界”里,加入13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子,一个女子与他一起领唱, 12个女子与男子们一起伴舞伴唱,使“沱江船工号子”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效果非常好,央视三套播放了3次。”他说。
“吆呵 吆呵 吆呵 嘿罗嘿 嘿佐 嘿佐 大小船儿水上游喂 上至都江宝瓶口哟,下入长江汇泸州 嘿佐 嘿佐 嘿佐”让李远辉最欣慰的是,“沱江船工号子”第三版本,去年被收进了四川省小学音乐教材,“‘沱江船工号子’的吆喝声,已经在全省小学响起。”李远辉说,近几年,市里凡是有重要演出,“沱江船工号子”是必上节目;他也6次到小学教唱“号子”,在场学生及音乐老师等多达上千人。
在重视和热闹之后,李远辉不禁担忧,因为他不知把“沱江船工号子”第八代传承人交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