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格萨尔》保护35年:咏唱那流传千年的故事
来源:中国西藏网 作者:孙开远 创建时间:2015-04-23 10:37:00

 

  改变“东方无史诗”偏见
 
  据次仁平措回忆,上世纪80年代,《格萨尔》领导小组及抢救办公室派专人到史诗流传广泛的那曲、昌都等地区,进行民间艺人普查,搜集整理旧版本以及有关传说、实物等抢救性工作。
 
  30多年来,西藏在《格萨尔》保护和研究上取得了大量成果。
 
  史诗保护工作者先后共寻访能说唱10部以上史诗的艺人57名。根据“择优择缺”原则和“优先为老艺人录音”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录音工作。截至目前,已录制100多部艺人说唱本、近5000盘磁带,其中笔录成文的达90多部,《格萨尔》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各省(区)前列,民间艺人“人亡歌息,艺随人亡”的悲剧不再重演。
 
  《格萨尔》旧文本版本及实物的登记、抢救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区先后搜集和发现50多种与史诗有关的民间人物传说和10件实物,搜集到了74部55种史诗旧版本、旧手抄本,整理出版旧版本32部。
 
  艺人说唱《格萨尔》和唱腔保护工作填补了两个历史性空白,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整理出版《格萨尔艺人扎巴说唱故事》12部、《格萨尔民间艺人独家说唱本》丛书10部、《那曲艺人说唱故事》丛书6部等;整理和编辑出版《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丛书43本,填补了国际上没有一套个体说唱较完整《格萨尔》的历史空白,创造了世界史诗领域个体说唱史诗最长纪录。根据这套丛书,西藏大学著名唐卡画师丹巴绕杰绘制了21幅《格萨尔》连环唐卡。《格萨尔音乐精选》收集了史诗中68个人物的118种唱腔,填补了完整的《格萨尔》唱腔音品历史的空白。
 
  《格萨尔》史诗的翻译工作迈出可喜步伐。30多年来,西藏有关学者零散翻译了11部《格萨尔》。2013年,西藏启动了“西藏自治区重点文化工程《格萨尔》藏译汉项目”,计划在5年时间内组织全国《格萨尔》翻译力量,完成《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丛书中30部的翻译工作。
 
  这些年来,西藏《格萨尔》工作者还先后发表数百篇研究论文,在国际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史诗保护工作者们以大量成果,改变了国际上“东方无史诗”的偏见,成为全国《格萨尔》学界的榜样。
 
  保护工作面临的尴尬
 
  30多年来,西藏《格萨尔》保护工作初步形成了以民间为基础、学术界为智库、政府为后盾的多重保护模式,但仅就整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录音和笔记,此项工作才完成了还不到一半。次仁平措说,目前还有部分特色说唱本没有整理,另外,庞大的磁带音像制品的数字化转化工作也正在进行。《格萨尔》保护工作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保护经费仍然存在较大缺口。上世纪80年代,《格萨尔》保护研究经费每年有10万元;机构改革后的90年代末,每年经费2万元;2006年开始,科研机构转而把经费转至在短时期内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由于经费紧张,说唱艺人的待遇也存在无法提高的尴尬,因此,他们对《格萨尔》的保护工作热情也不高。
 
  专业保护人员缺乏并流失严重。史诗的保护研究,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程。仅以搜集整理艺人说唱工作为例,首先要寻找具有一定特色的说唱艺人,或是说唱部数多的,或是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等等;其次要花大量时间边录音边笔录;然后再把录音和笔录相对照形成文字初稿;再者,还要对文字稿进行多次编辑和校对。艺人们说唱史诗多用安多和康巴方言,所以做笔录和整理的人必须具备深厚的藏语文功底并精通藏语方言才可。过去的书稿都是手写而成,一部故事在多人合作时,也往往需要耗时一年多。西藏老一代《格萨尔》保护工作者呕心沥血,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而年轻一代却因嫌保护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出成果慢、无著作权和署名权、评职称难等各种问题而不愿从事这项工作。西藏《格萨尔》保护研究专业人员正面临断代危机。
 
  次仁平措告诉记者,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史诗保护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推动《格萨尔》事业不断前进发展的保障;全区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加大投入、联合攻关,是《格萨尔》事业继续下去的动力;增强科研部门专业人员深入实际、与时俱进,培养敬业精神,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并提高待遇,是《格萨尔》事业深入下去的有效方法。
 
  《格萨尔》就像一颗蒙灰千年的明珠,吹去蒙尘,将那璀璨的光华展现在世人面前,还有很长的路。但愿不久的将来,这部浩瀚英雄史诗能够走出千里高原,在更多人的心中咏唱流传。
 
编辑:辰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