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二月二民俗:元朝时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来源:西安日报 作者:金石 创建时间:2015-03-23 08:28:00

  “融会了古时多个节日习俗文化”

  二月二是一个什么样的特殊日子?

  夏历二月二在民间有“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龙头节”等多种称呼。

  民间传说,伏羲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每年在天气转暖的二月二,亲自耕种一亩三分地,所谓“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黄帝、尧、舜、大禹、周武王等帝王仿效,因此人称这天为“农头节”,后来谐音为“龙头节”。

  元朝学者熊梦祥所著元大都即今北京地区志书《析津志·风俗》中记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

  可见,元朝时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师晓荣小时候听老人讲,二月二,万物复苏,冬眠的蛇、蝎子等动物睡醒了,都抬头了。龙为百虫之首,所以说这天“龙抬头”。

  有学者认为,之所以说“二月二龙抬头”,中国古人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将其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称为东方苍龙。 每到二月二前后的冬春之交傍晚,东方苍龙的角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人们认为这代表“东方苍龙”之首,故称“龙抬头”。

  西北大学民俗专家杨景震介绍,二月二正值公历三月初,处于惊蛰节气。传统观念认为,龙能兴云作雨。冬闲,龙也蛰伏。惊蛰后,百草萌发,龙也苏醒,于是便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所以叫青龙节。唐以后始有挑菜、迎雷、踏青等风俗活动,时称挑菜节、迎雷日。宋末,在我国北方一带,又和惊蛰联系起来,逐渐演变成为以驱虫害和祈丰收为内容的传统节日。

  龙头节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这与干旱少雨有关。南方相对山、江河多,不缺水,而土地少,因此这天多祭祀土地神。

  有学者认为,龙头节融会了古时二月二附近的惊蛰节、挑菜节、迎雷日、春社日、填仓节、中和节、花朝节等习俗文化,而这些节日都已消失。选在二月二这天,是因为古人认为,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样月、日数相同的日子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这天做祈福活动灵验。

  剃头往事

  古代把如何对待头发,看得非常重。

  传说为孔子所撰的《孝经》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因此有人认为,古代一般汉族人只梳理头发而不剪发,更不剃光头。

  然而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李芽在她的《中国历代妆饰》一书中提出,原始社会的发式从出土文物来看,断发(剪发)、披发、束发、辨发,可谓样样俱全。从出土文物来看,在商代,发式还没有形成制度。虽然男子以辨发居多,但断发、束发的形象也不少见。到了周代,产生了完备的冠服制度,发式遂也有了定制。因此,束发梳髻成了古代中国最为普遍的一种发式,从此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

  那么剃头从何时开始出现的呢?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张春新、苟世祥合著的《发髻上的中国》一书中称,金代时女真族有髡发的习俗,要剃光额部的头发,只留颅后头发,其余的头发结辫垂肩,或者两鬓、耳后左右各留一长辫垂于肩后。金兵入宋之后,用武力强迫宋朝臣民依照金人习俗削发垂辫,不遵者处死。后来,为缓和民族矛盾,禁令有所松弛,人民得以恢复蓄发的自由。

  《清史稿·世祖本纪一》记载:清军进入山海关后,清顺治二年六月“谕南中文武军民剃发,不从者治以军法。是月,始谕直省限旬日剃发如律令。”几天后,又“申剃发之令。”清廷强迫汉族男子剃发,梳满族发辫的严厉程度,有人称之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既反对男子留辫子,也没有让恢复汉族古时的束发,而是发布“剪发令”,让学西方留短发,当时有分头、背头、小平头等,有的人干脆剃了光头。

  根据有关史料和专家观点,周以后,至清前,普通汉人主要梳理头发,基本不剪,更不剃。从清朝才普遍开始大面积剃发,且一直延续至今,只是时代不同,剃法不同。

  像龙一样民俗文化来源是多元的

  西安临潼区秦陵街道秦陵村71岁的陈方道说,他们那儿讲究的,大人小孩都不在正月剃头,肯定不好。

  临潼区秦陵街道鱼池村71岁的房建昌说,他们那一带人都知道“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正月剃头死舅舅”一说的来历,有多种传说故事,影响大的有两种。一说是清廷发布剃发令后,汉族人不愿顺从,但又不能为此丢了脑袋,就约定正月不剃头。因为正月为一年之始,正月一个月不剃头,就表示一年没有剃头,以此来表达他们的思旧之情,称之为“正月不剃头思旧”。为了使这一做法长期延续下去,而且不被清廷知道,汉族人就编造出“正月剃头死舅”的说法。

  另一个传说,有位孝顺的剃头匠想给舅舅拜年,可家境贫寒无钱置办礼物,思来想去,决定发挥自己特长,在新年之际给舅舅剃头。可是,剃过头不久,舅舅就病倒了,而且最终不治身亡。从此就留下了“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到底哪种传说是“正月剃头死舅舅”一说正宗的源头呢?

  实际上,就像龙系多元发生一样,民俗文化其来源往往是多元的,尤其像中国这么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只有汇总不同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等,才能覆盖全国,经久不衰。提出“二月二剃龙头”很不容易。

  房建昌说,他们那一带的人都知道“二月二剃龙头”。

  这天剃头为什么叫“剃龙头”?

  民俗专家认为,把这一天剃头叫“剃龙头”,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以图吉利,希望能像龙那样神奇有威力,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许多人认为,在龙抬头这一吉时剃头,小孩能健康成长,出人头地;大人会鸿运当头、福星高照。

  难道“二月二剃龙头”这一风俗,仅仅是一种表达意愿的仪式,而没有实际作用?

  临潼区秦陵街道杨家村72岁的焦世军说,一般人为了过节给人个好形象,年前就把头剃了。剃一次头起码能坚持一个多月,就把正月避过去了,正月里就不需要剃头。窝了一个正月,到二月二剃头,就会感觉舒畅。

  陕西省人民医院老年病主任医师李珉告诉记者,正月不剃头,就是怕受凉。还没到很暖和的时候,就把帽子摘了,头发理了,会受凉感冒,或成为一些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长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我市军队退休干部张纪源说,古人提出“二月二剃龙头”很不容易。人常说:寒从脚下起,火自头上生。头发长了不及时剃,就容易上火,甚至增高血压。

  在环城公园边上为人理发的赵振伟说,一些老人爱剃光头,就是怕上火。

  可见,“正月不剃头”、“二月二剃龙头”是很人性化的生活习俗,是先祖生活经验的总结。实际上许多民俗的形成不仅和文化有关,还总结了生活的一般经验,只是由于受当时人们文化知识、医疗水平的局限,解释不了真正的原因,做了有悖科学的推测。因此不能笼统地称“二月二剃龙头”之类民俗是迷信,要理解、吸收其中的生活经验,为现代生活所用。“正月不剃头”透露一个生活经验,天冷剃头,特别是剃光头,一定要谨慎,不要让头受冻,注意保暖。当然人们容易把民俗格式化,不能随机应变。夏历的正月,在公历的一、三月间变动,不同的年份,前后相差一二十天,就像今年,公历2月19日才是正月初一,夏历二月二到了公历的3月21日,天已经非常热了,头发长了不理,反倒容易生病。民俗也往往落后时代的发展,不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如今,人们不光有保暖好的帽子,而且理发店有暖气,就是剃了光头也受不了冻,不需要靠留长发来保暖。前述“正月剃头死舅舅”来历的两个传说故事说明,自己剃头和舅舅无关,只会影响自己的身体,这也符合医学常识。张姓青年完全无需因为舅舅而自己不理发。

  王东告诉记者,中国龙具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文化观。龙的精神底蕴是多元文化综合创新精神。发展变化才是龙的本性。

  龙文化说明一个道理,一切文化是为人服务的,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对待民俗等各种传统文化,既不能盲目死板硬套,也不要随意笼统否定,而应吸取其有益的东西,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成果、有益的外来文化,让我们的文化更好地为人服务。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