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非遗”海南黎锦制作技艺逐步脱离濒危状况
创建时间:2013-11-21 16:02:00

把承诺落实在行动上

“非遗”海南黎锦制作技艺逐步脱离濒危状况


黎族妇女在织锦

  2006年,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以下简称黎锦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是海南省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诺5年紧急保护期的最后一年,为抢救和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5年来,海南省多措并举使得黎锦制作技艺逐渐步入了科学发展和有序传承的轨道。

  旧时朝贡佳品遭遇传承困境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目前有人口140万左右,据历史专家考证,黎族祖先可能是古百越族的后裔。黎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迁徙定居、祭祀劳作等历史文化信息,在黎锦中都有所表现,所以有学者称黎锦是黎族人民的“史记”、黎族社会的活化石,同时它也是我国纺织品大家庭中的瑰宝。

  黎锦有着3000余年的历史,据《汉书》记载,从西汉开始,黎锦就已成为海南地方官向皇帝朝贡的礼品。皇帝喜欢用黎锦制作的龙被,朝廷大员们也喜爱用黎锦制作的纺织品,然而因需求过大,黎族人民不堪重负,苦不堪言。汉武帝末年,珠崖太守孙幸因强行征调“广幅布(即黎锦)”而激起黎族人民的反抗,进而攻入郡守府杀死了孙幸。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人员实地考察了海南黎锦的存续状态,当时全省能掌握黎锦制作技艺的黎族妇女不足1000人,而且多为六七十岁的老人。能掌握织染技艺的不足200人,能编织双面绣的仅有5人,学习织锦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对于项目严重的濒危情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使传承几千年的黎锦技艺不致消亡,当时海南省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出5项承诺:在2013年前,培养技艺传承人、建立传承村;建立纺、染等原料的生产基地;建立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档案和数据库;设立黎锦技艺保护官方网站和研究机构,出版学术著作,召开国际学术会议。

  濒危的黎锦技艺开始复苏

  为了改善黎锦的存续状态,2009年至2013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2250万元,海南省地方财政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用于项目的抢救保护,远远高于当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诺的595万元。每年资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万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000元,有些市县还对传承人的传习活动进行资助,保障其传承活动的正常进行。全省开设了5个黎锦技艺传习馆、10个黎锦传习所,吸引了一批青年人学习黎锦制作技艺。

  海南省还先后命名了9个黎锦生产集中的村寨为传承村,并在村内建立了传习所,以便附近的百姓能集中培训、生产和交流。同时,利用节庆和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展览、展示和织锦比赛等活动,以提高黎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激发群众学习黎锦制作技艺的热情。此外,海南省内外各大媒体也广泛展开了对黎锦制作技艺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5年的不懈努力,目前黎锦制作技艺已逐步脱离濒危状况,全省约有1万人已掌握该项技艺,是5年前的10倍,有70余人掌握双面绣技法。海南省多所中小学开设了黎锦制作技艺实践课,多所中专技工学校开设了黎锦专业班。黎锦技艺后继无人的现象已有明显改观。

  有活水才能养住鱼

  海南省五指山市蕃茅村黎锦传习所的织女们告诉记者,从压棉、纺线、染线到织锦,所有的工序都需手工操作,织女们席地而坐用腰织机一梭子一梭子的织,非常辛苦。通常一个熟练的织工,一周时间只能织宽一尺、长三四尺的锦。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处处长王践说,黎族老百姓一般没有什么商品意识,有时一块精美的黎锦只卖到几百块钱,产出与收入严重不对等。而游客对黎锦织造过程和文化艺术性了解不多,标价高的好黎锦他们认为太贵,而便宜货他们又认为不好,导致黎锦与云锦、苏绣等同类优秀纺织品在价格和受认可程度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王践表示,其实黎锦不论在精美程度,还是工艺性、艺术性方面都不亚于云锦和苏绣,黎锦的起源甚至比它们更早,加强对于黎锦的宣传和推广是当务之急。

  为了让黎锦技艺生产者提高收益,海南省采取“项目+传承人+基地”“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等合作形式鼓励黎锦生产者积极面向市场。有活水才能养住鱼,织锦的收入有了保障,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学习这一古老的技艺,保护与传承才能水到渠成。例如,黎锦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自办了织锦合作社,组织当地黎族妇女生产销售黎锦产品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在黎锦技艺的设计、生产、销售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推动黎锦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海南省准备在传承黎锦技艺的前提下,探索黎锦产品多样化发展,不光让黎锦成为旅游工艺品,更要推进其生产日常生活用品,为黎锦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对于未来黎锦制作技艺应该如何传承发展,专家学者们仍在探讨。有专家认为,黎锦的发展需要创新,要突破农民们单打独斗的现状,走规模化的发展之路。应规范相应的黎锦生产工艺流程,制定质量检验标准,从而改变目前黎锦制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也有专家强调,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保证项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则。黎锦的纯手工制作是它的灵魂,规格不一、编织手法不一,就是黎锦的迷人之处,千人一面反倒失掉它的特色。(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张 钺 文/图)

编辑: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