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400多年历史的连城连史纸,秉承竹丝天然漂白工艺,产出的手工连史纸薄如蝉翼,久藏不变色,被称为“千年寿纸”,享有“纸中丝绸”美称。历史上凡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等多用连史纸制作。
今年4月中旬,姑苏晚报“美丽中国行”南线采访组来到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姑田镇,采访“美玉堂”第十一代造纸传人邓金坤。然而,曾经盛极一时的连城宣纸产地,已经鲜有人愿意学习造纸技艺,也鲜有人愿意担起传承的重责,连史纸似乎已逐步走入没落的境地。
祖传手艺怎能丢在自己手上
龙岩市到连城县大约3小时车程,到姑田镇还要开1小时。我们赶到时,邓金坤已等在镇口,他把我们领进沿街的一处小门面坐定后,便打开了话匣子“连史纸作为连城宣纸的代表,代表着中国竹纸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明清时就是纸中珍品,有"民间国宝"之称。”邓金坤说,清末鼎盛时,山涧边、溪河畔随处可见漂料纸槽和用水车作动力的碓寮,可谓“沿溪水碓无停事,一片舂声撼夕阳”。“祖上经营的百年纸号"美玉堂",传到父亲邓炎章时已历经十代,家里留存的契约,还记录着每一桩纸槽的买卖。”邓金坤说,父亲十几岁时就进手工纸号当学徒,后来又去上海做外贸生意,1982年起到全国各地销售连史纸。1994年以后,镇上纸厂搞承包,父亲承包了9个纸槽。1997年、1998年,受金融风暴影响,姑田镇的纸厂受到波及,当时尚余6个宣纸厂,2006年倒闭了4家。如今只剩下“美玉堂”。他回忆,当时父亲也想关闭“美玉堂”。就在这时,一个日本老客户打来电话,谈了半个小时,说连史纸在日本很有市场,可以把它发扬光大。凭着这5万元订金,“美玉堂”重新开张。“以前的师傅年纪都大了,年轻人不愿意学这样的工艺,认为学得太慢,赚钱也不多,后继无人的前景令人担忧。”邓金坤算了一笔账,每月工人工资2万多,加上造纸材料及维护费用,收支基本持平,月支出达到六七万元,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这两年,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去年加了两次工资,尽管如此,造纸工还是逐年流失。他坦言,“手工制作宣纸确实不如别的行业赚钱快,唯一坚持的原因就是,舍不得这么好的纸从自己手上消失不见了。”
一份由福建省浆纸质量监督检验站出具的测试报告显示,普通纸张的pH值一般在6以下,酸性纤维多,不利于长期存放,而连史纸的 pH 值在7.5-8.5之间,属中性偏碱性,能长期存放;在耐老化白度方面,国家标准的下降值为5%,而连史纸为3.3%。邓金坤说,2012年,“连史纸制作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当务之急,是尽快把“连城连史纸制作技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年寿纸”的品牌之争
2012年7月,作为连史纸的专利权人,邓金坤备好材料欲申请“连城连史纸”的地理商标,他希望连史纸像连城地瓜干、连城白鸭一样,也成为连城的一张名片。
然而,当邓金坤申报时,却发现早在2008年,“连史”及相关商标已被江西铅山注册。“但江西铅山的"连四纸" 与连城的"连史纸"有着本质的区别。”邓金坤介绍,江西的连四纸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供印刷使用,品牌也很大。但江西的连四纸在毛竹的选料、漂白工艺、捞纸技艺上,与福建连城的连史纸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另外,纸张的直观感受和手感,以及写字时,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几百年来连史纸一直是姑田造纸业的招牌,在国内外书画界都负有盛名。”邓金坤说,在清朝时期就有了“连史纸”的记载。而江西铅山的纸在史料中一直记载为“连四纸”,直到民国时期,才出现“铅山连史纸”的提法。“令我闹心的还不止这事。”邓金坤说,就在前几年,江西连四纸生产管理人员到他的连史纸生产地,高薪聘请造纸师傅。所聘请的师傅又恰恰是他的堂哥邓伯奎和邓金坤厂里的一名焙纸师傅。
不过,事情已经过去,邓金坤告诉记者,其实,如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优秀工人相互交流也未尝不可,但铅山连四纸不好好传承自己的品牌,反而来注册“连史”品牌,就太不应该了。
为此,邓金坤找到一位律师,正在积极地展开“连史”商标的争议申请,并与江西当地政府联系,在网上开通了博客、微博等进行呼吁。
令邓金坤感到欣慰的是,就在前两个月,他发现江西当地媒体的两篇有关“连四纸”的报道,已经全部改了过来,没有使用“连史纸”。邓金坤表示,这是他努力争取来的结果。但他明白,前路还很漫长。
即使孤独也要坚持下去
“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说的是连史纸多达72道工序。正因为其独特、精湛的工艺,让连史纸享有了“百年不褪色、千年不变黄”的美誉。然而,也正是因为复杂的制作工艺,也成为连史纸发展的掣肘。
邓金坤告诉我们,连城过去辉煌时期拥有1000余手工纸槽,工人1万余人,纸庄商号拥有50多家,如今仅剩下他“独一家”。采访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造纸遗产的没落。
邓金坤说,连史纸是不少档案馆修复史料的用纸,也是当代书画界的首选用纸。他觉得连史纸是非常有价值的,对它也有感情,所以,难以割舍、难以放弃。另外,他还有祖辈和父辈的“家庭情结”,因此,连史纸不能丢弃掉。“现在社会和地方政府对这个重视不够。”邓金坤直言,以前连城宣纸和连史纸都是出口,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内知道较少,宣传力度不够,这对他个人来说,力量有限。所以,希望社会各界多关注快要消失的连史纸。
邓金坤告诉我们,2007年9月,连城宣纸传统工艺申报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他正在准备将连史纸这一手工艺申报国家非物质遗产。接下来,他也准备做一些精品,走国内市场,走精品道路,今后还要走生产与展示相结合的旅游观光道路,让游客来参观也可以操作,从而带动这个文化遗产这个产业。
而邓金坤的这份执着与坚持,也让他的父亲邓炎章感到非常欣慰,他也希望儿子能够将连史纸的手工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来源:姑苏晚报)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