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迎春
诸多“非遗”项目弟子难招
伊吾县淖毛湖镇,哈尔赛村,莎达提汗·那斯尔家,今年68岁的莎达提汗·那斯尔正带着她的女弟子们,围坐在炕上激情地唱着哈密木卡姆。
莎达提汗·那斯尔能将200多个哈密木卡姆乐章完整地唱下来,是自治区级木卡姆传承人。现在,她收了60多名弟子,大部分是女性。每天晚上,只要没有其它事情,她就向弟子们传授技艺。
与莎达提汗·那斯尔家里热闹的景象相比,英吉沙县跳莎帕依舞的自治区级传承人图尔荪·卡斯木显得有些失落。“莎帕依舞比较难学,学会了也挣不了什么钱,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图尔荪·卡斯木说,他现在的弟子不到10个人,自己很想再多招些徒弟,但招不上。
记者了解到,还有图瓦人的“楚尔”等南北疆一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为传承人弟子难招,濒临失传。
如何破解弟子难招的难题,是新疆诸多“非遗”项目得到全面传承和保护的关键所在。
部分年轻人不感兴趣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新疆全面加大对“非遗”传承、保护和研究的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果。目前,新疆已逐步形成世界、国家、自治区、地(州、市)和县(市)5级“非遗”保护体系。其中有“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玛纳斯”、“麦西热甫”3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以及7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237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国家级传承人47名,自治区级传承人360名。
自治区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塔依尔江·力提甫对记者说,这些“非遗”传承人大都在六七十岁以上,年事已高,最挠头的事情就是招选徒弟。 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各类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受现代社会的冲击,生存空间变小了,使部分年轻人对此不感兴趣,不愿意学。即便有的年轻人学了,一时挣不到钱,养活不了自己,只好放弃。
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是传承人的义务。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新疆“非遗”传承人能够享受到一定补助,其中,国家级传承人每人每年1万元,自治区级传承人每年3600元。但对传承人招收多少弟子,向多少人传承没有硬性规定。
探索生产性保护之路
“非遗”传承,关键是人。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新疆在“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展览、研讨会和培训班,连续两年举办全疆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大展赛,各地也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展览,传承人们现场展示绝技,加上各大媒体的宣传,使越来越多的各族群众对“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与此同时,全区各地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结合本地旅游、经贸展销会等,开展了以政府统筹协调、以文化部门为主导、企业参与的生产性保护探索。比如,喀什地区疏附县建立了国家级传承人热合曼·阿布都拉名下的维吾尔族乐器制作传习所,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建立了维吾尔族乐器制作基地,伊犁州建立了集研究、培训、制作、销售哈萨克族传统服饰于一体的塔斯布拉克民族服装厂等。去年,墨玉县投资200多万元修建了桑皮纸文化一条街,加大了对桑皮纸古老传统技艺的改良和创新力度,使桑皮纸成了现代人写字、画画以及包装食品的热销产品。如今,墨玉县重拾技艺制作桑皮纸的人家,已从过去的两三户增加到了14户。
生产性保护,是否能真正调动各族群众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人自愿成为“非遗”传承人?新疆艺术学院副院长努斯来提·瓦吉丁认为,“非遗”的传承保护需要政府支持,更需要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之路,针对不同的项目内容,实行不同方式的产业化保护,将是未来新疆“非遗”传承和保护的一条可行之路。与此同时,各地还应当建立相应的传承人招选和培养计划,并进行量化考核,才能使“非遗”弟子队伍越来越壮大。
(来源:亚心网)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