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首饰龙灯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首饰龙这一民间灯彩游艺活动除了当地老百姓用来娱乐外,还蕴涵着人们的美好祝愿。每年元宵节前后,乐清都会举行盛大的首饰龙游行活动,人们希望首饰龙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首饰龙的制作工艺复杂,集木工、油彩、纸扎、龙灯、刻纸等工艺技法为一体,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几种不同的技法交叉进行,是一种综合手工技艺的展示。
配合着喜庆的背景音乐,惟妙惟肖的古今人物玩偶在色彩缤纷的船型龙灯上手舞足蹈,上演一幕幕古装大戏,妙趣横生。今年元宵节灯会上,一艘逗人喜爱的“首饰龙”吸引了大量市民的眼球,如此做工考究的龙灯得花多少工时?这小人偶又是怎么动起来的?不少好奇的市民纷纷在现场提出疑问。为了一探“首饰龙”奥秘,今天上午,记者一行来到乐清北白象镇,拜访了“首饰龙”制作者林顺奎师傅,亲身感受到了这项在温州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
“首饰龙”的由来
“首饰龙”彩灯一般长有5米,高3米,宽2米,堪比一辆小吉普。可如此霸气的龙灯,却取了个胭脂气十足的名字,令人很费解。
“这首饰的意思,可不是指女人家用的首饰。”林顺奎说,当地过元宵节“首饰龙”可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巡游队伍的第一位必须要先抬出“首饰龙”,之后才是其他表演项目,这就是“首”字的由来,而“首饰龙”上装饰的部分非常多,所以又有“饰”字。
按照当地的习俗,每逢元宵,各村的“首饰龙”就会带着巡游队伍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游遍八乡四邻,所到之处更是大锣大鼓。
“我们会在龙灯上挂上颜色不一的小灯泡,以及200多面小圆镜,传说这样可以用来驱邪。”林顺奎说,龙灯内有自己的供电装置,一打开开关,“首饰龙”就变得金光灿灿,耀眼夺目。
林顺奎回忆,在他小的时候,各村还要举办一个擂台赛,把首饰龙聚拢在一个场地上,让村民们对首饰龙工艺评个高低,手艺最好的师傅被评为“龙船哥”,这可是很高的荣誉。第二年,龙船哥就会接到很多“做龙”的订单,忙都忙不过来,他也能得到更多的谷子(当时的工钱是谷子)。
小人偶“唱戏”的秘密
四层楼阁设计的“首饰龙”,仔细看就是由若干个小戏台组成的大戏台,里面“住”满了好几百号形态各异的人物,这也是“首饰龙”与其他龙灯最大的区别。
这些人物造型大都取材于古代戏曲,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白娘子》《封神榜》等等。其中,还有水车、犁田、纺纱织布、磨豆腐、做年糕等会动的机具模型,寓意着36个行业。
通过手摇或电机发动,龙灯身上的花鸟、亭台、楼阁都会动起来,甚至于每个人物的手掌都能一开一合,令人惊叹。林顺奎说,让这些人物“活”起来的关键,就在于灯内的上百个木齿轮,一个连着一个,咬合紧密。
而这么个庞然大物,制作工序更是异常复杂,一只龙灯前后的制作工期最少也要半年。首先要选好冬季木材质杉木,以龙泉树最佳,也就是“首饰龙”的龙骨,捆扎好船型底座。再根据龙骨的大小,设计整体构造,安装齿轮,再用皮纸裱糊龙身,装饰珠片、上色,最后把各式各样的人物、道具、亭台装搭上去。每个步骤都要做到非常精确,少不得一丝一毫,任何一个偏差都可能导致龙灯卡壳。
历经5代传承的“首饰龙”
“这门手艺到我手里已是第五代了,想继续传承发扬下去。”谈起“首饰龙”的传承问题,今年已58岁的林顺奎满脸无奈与担忧:“要做好首饰龙,必须精通木匠、竹工、雕刻、绘画等多门手艺,掌握这种技术非一时所成”。
一艘“首饰龙”,大大小小有近万个零部件,每一个都需要手工制作,这么复杂的工艺,林顺奎却没用到一张设计图纸,用他的话说只要看到龙骨,脑子里就有了全部的构造。没有理论,只有实践,一个有天分的学徒光是掌握龙灯的搭配也要学个5、6年,更别说还要掌握雕刻、美术等等技艺,这也是这门手艺难以传承的原因之一。
作为乐清传统民间美术奇葩——“乐清首饰龙”已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品还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名气是越来越大。刚过完元宵,林家又接到了5艘“首饰龙”的订单,平均9万元一艘的价格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可快入花甲之年的林顺奎已是力不从心:“从小跟着父亲‘做龙’,如今自己的年岁也大了,体力明显吃不消,虽然儿子和女婿耳濡目染,多少也能画一画、扎一扎,但是还不能担当大任。”
更多的时候,依然是头发花白的林顺奎带着临时招来的工人,从天一亮就开始忙,直到华灯初上。在结束采访时,他还告诉记者,因为涉及到城市建设问题,住了大半辈子的老宅可能要面临拆迁,没了场地,这今后能到哪里去“做龙”让他很担忧。
(来源:温州网)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