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巧夺天工(二)
作者:3156 创建时间:2010-06-11 00:20:00



巧夺天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


(二)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非遗项目

    “法在人,故必学;巧在己,故必悟。”
    ――(元)王冕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呼麦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上此前已入选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4项,我国目前共有29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拥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本次大展中展示其中3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项目,它们是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热贡艺术。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三牛喜庆》  作者:毛正聪

    类玉的品质与格调,是中国瓷艺始终追求的审美理想。因胎釉中含有适量的氧化铁,经还原焰烧成,每每呈现淡青、翠青、粉青等优雅悦目的青色,具有冰肌玉骨般莹澈温润的质感,故青瓷素来受人喜爱。在中国瓷艺发展史上,始于西晋的龙泉窑地位甚高。其切合中国瓷艺取向的烧制技艺,使龙泉青瓷自宋代以来一直以若玉的美妙和雅致饮誉天下。

《梅子青双鱼洗》 作者:夏侯文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由原料制配、成型装饰、高温烧成等十多道工艺环节及核心技术构成。釉质釉色是龙泉青瓷之魂,艺人们非常重视配釉施釉工艺。弟窑青瓷釉厚过胎、釉色青翠莹润的似玉之美,哥窑青瓷冰裂般美丽的釉面开片、裂纹隐现的红黄色“金线铁线”以及“紫口铁足”等非凡气象,都有配釉成分、比例级施釉方法上的要奥。龙泉青瓷装饰以刻、印、贴花为主,其简约之尚旨在衬托凸显瓷骨釉肌的本体之美,巧妙匠心见诸一招一式。烧制龙泉青瓷,窑温一般要达到摄氏1310?b左右,且需保持还原气氛。烧制中,窑工凭肉眼观察火焰的颜色来判断、控制窑火的温度与气氛,其经验与才能决定着青瓷烧成后的胎质、釉色和光泽。不同配方的胎料釉料有不同的温度要求,而不同的火候和气氛则造成不同的瓷质釉色。因此,烧制青瓷难度极高,技术性极强,艺人要经过长年的实践才能较好地掌握这门技艺。

《青釉水波碗》  作者:徐朝兴

    2006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毛正聪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事龙泉青瓷艺术研究50多年,对青瓷釉色中的粉青、梅子青釉研究获突破性成果。青瓷作品釉层丰厚、质感细腻、滋润如玉。哥窑作品象形开片千姿百态、别具一格。1965年研制成功国内首台半自动修坯机获省创造发明奖。1993年首先引进液化气烧制青瓷新工艺,为当代个私企业青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中国轻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工艺大师。作品《池海》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夏侯文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擅长青瓷艺术设计创作及工艺研究,为振兴龙泉青瓷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在探索古瓷的艺术与实用相结合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3年被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1993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1年被授予“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6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荣誉奖”。

    徐朝兴,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56年他拜著名青瓷艺人李怀德为师,40余年来兢兢业业,在瓷厂、青瓷研究所、青瓷苑的天地里勤耕不辍。1966年创建龙泉市朝兴青瓷苑,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浙江省陶艺家学会副会长等职。1992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作品集成了我国传统工艺的精华,开创了龙泉青瓷哥窑与弟窑结合的新工艺,树立了现代革新的典范。

  巧夺天工(三)

(来源:www.ihchina.cn

(编辑/摄影:韩斌 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