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
(一)
前 言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以手工技艺表达审美理想的精妙方式和雅致形式。千百年来,凭借天时地利和匠心巧手,勤劳睿智的中国工匠创造了品类丰富、手风高妙、境界独到的工艺美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传统工艺美术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创造才能,关系着中华百工的匠心文脉和技艺体系,表现着中华民生的审美情怀和儒雅品格。
秉中华文化精神赓续不断、进取不息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始终强调工艺造物的人文意义和社会功用,崇尚心性与物性、人为与造化的和谐默契,追求巧应妙合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诸因素的“天工之美”。切合这种审美理想而历史地形成的一应法度、原则和技艺,构成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它在当代工艺美术匠师的精湛把握中依然活态地存续着。在高速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备加重视“巧夺天工”的工艺美术,备加尊重巧于“天工开物”的工艺美术大师。要知道,因材施艺、因地制宜的工造作风,巧而得体、精而合宜的人文讲究,独运匠心、宛若天成的艺术创意,是传统工艺美术无法被现代生产力形式所取代的卓越文化价值。
于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该展,是希望大家既由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珍重传统工艺美术“巧夺天工”的核心价值,更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的前瞻眼光,发见这种核心价值的“文化生产力”,以至发挥其在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上的独特作用。
序 厅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考工记》
“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墨子》
“大巧若拙”
――《老子》
紫檀雕天坛祈年殿模型 (比例1:20)
紫檀雕天坛祈年殿模型 (局部)
一、人间巧艺夺天工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作出了独特贡献。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工艺美术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至今仍然作为“活的人类财富”,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自然的人化”,不论是气质高华的漆器、异彩纷呈的瓷器,还是灿若云霞的丝织品,都反映了手艺人对于天然材料的巧妙利用,其人力之功胜过造化神奇!
紫檀嵌黄杨木 (云龙纹屏风、云龙纹宝座)
屏风局部
宝座局部
二、工艺之巧的文化内涵
工艺之巧,巧在人心,正所谓心灵手巧、匠心独运。人的双手是靠心脑控制的,心脑不开窍,双手就只能做机械性的重复劳动;心眼活了,手才会“思想”。《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一个能称得上巧工的人,不仅对材料,而且对天时、地气等客观因素都要有特别的“识见”能力,只有那些经验丰富的手艺人,才可能做到因材施艺。
黄花梨圈椅
工艺之巧,巧在合乎尺度。尺度是规矩,是比例,万事万物皆有尺度。工艺尺度不是抽象的,而是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提炼。《韩非子•有度》说:“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只有合乎人的尺度,即合乎人情事理的工艺才能谈得上工巧,否则,工艺再精细,也属奇技淫巧。
象牙雕刻《西园雅集》
《西园雅集》局部
工艺之巧,巧在装饰有度。手艺人造物不仅仅是造可用之物,还要令器物有神彩。传统器皿和服饰上的图案都属于装饰工艺,文饰尽可以有繁复与简约之分,趣味尽可以有“雕缋满眼”与“清水芙蓉”之别。但凡装饰,只要合乎艺术规律就是踵事增华,反之,则为矫揉造作之病。
银座屏《都江堰风光》
《都江堰风光》局部
工艺之巧,巧在人格。人格在于健康,技艺出色,总是健康人格的整体呈现。但凡大匠,自有大匠的人格气度。传统工艺美术一直弘扬玉的精神,即要求手艺人赋予器物以人格之美。只有那些浑然天成的物品,才有穿越历史时空的永恒魅力。
三、工艺之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巧夺天工,既是一种工艺标准,也是一种工艺境界,更是一种工艺哲学。作为在世界上一直享有盛誉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其巧夺天工的技艺所呈现的艺术人文,以及与创造力相关的所有知识或经验,都是值得珍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雕《求偶鸡》
石雕《杨梅》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不仅仅是有关商品生产的经济活动,还是传递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的文化活动。文化部在2009年初提出的“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纵深推进的重要途径,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当代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重要策略。只有将保护落实到生产之中,才能使“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一直服务于人类生活。
四、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美术的核心技艺
如今,在现代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传统工艺美术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手艺人改进了工具,工艺手段更丰富了,表现力也更强了,诸如此类的改变令他们的工作更加轻松自如了;另一方面,电动工具的使用和批量化的生产削弱了工艺美术的文化含量,甚至威胁到传统工艺美术的“核心技艺”以及技艺背后的“核心价值”的传承。在这种情势下,我们要不断提高对于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重要意义的理解,加强我们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历史感,尊重手工创造的价值。
翡翠《方垒》
未来,我们相信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一定会继续站在“巧夺天工”的高度,创造出新的璀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编辑/摄影:韩斌 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