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3 |
项目编号:Ⅰ-13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民间文学 |
所属地区:江苏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
保护单位: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苏州市文化研究中心) |
吴地宝卷是由唐代变文“俗讲”与宋代佛教“说经”演变而成的集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的传统说唱表现形式,在长江以南的吴语地区均有流传,在苏州地区主要流布于吴江区同里镇、张家港市凤凰镇、昆山市锦溪镇、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等地,一般在乡村庙会、农家婚庆、寿诞、迁居、婴儿剃头时用方言宣唱。
从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载“近来村庄流俗以佛经插入劝世文、俗语,什伍群聚,相为唱和,名曰宣卷”可见,吴地宝卷至少有500多年的历史。吴地宝卷由上手一人主唱,下手二至八人(连同乐队)帮唱。主唱或站或坐进行唱念说做,其余人员分坐八仙桌两边。主唱每唱一句,帮唱一起诵唱应和。
流传于苏州的吴地宝卷,最初称为“木鱼宣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宣唱范围不断扩展,表演人数增加,并有丝竹乐器伴奏,曲调也在木鱼宣卷的基础上吸收了苏滩、簧调和江南小调、评弹中的一些曲调,增加了民间传统故事和神话内容,文学性更加明显。
苏州吴地宝卷以七字句、十字句韵文为主,间以散文。卷本有民间信仰类如《香山卷》《开关卷》《目莲卷》等;民间故事类如《玉珮记》《珍珠塔》《金锁缘》等;神话类如《洛阳桥》《八宝山》《鲤鱼精》等,共300多种。除一些基本曲调如《弥陀调》《韦陀调》《海花调》等外,还与当地民歌、戏曲、曲艺等音调融合,增加了《四季调》《银绞丝调》《苏州景调》《紫竹调》《丝弦调》《十字调》等。吴地宝卷宣唱时有严格的仪式仪规,开场前要举行“请佛”仪式,结束后要做“送佛”仪式。
苏州吴地宝卷唱本情节生动,曲调优美动听,有较为清晰的传承脉络,通过个人和宝卷班子(群体)世代相传。它采用吴方言演唱,通俗易懂,深受群众欢迎。内容涉及道德、伦理、风俗等方面,反映了江南民众生活、理想、情感,是民俗学的重要资料。其故事大多颂扬清廉,劝人为善,歌唱爱情,在陶冶情操、和谐社群、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