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251 |
项目编号:Ⅱ-157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音乐 |
所属地区:广东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汕尾市 |
保护单位:汕尾市城区文化馆 |
汕尾渔歌是瓯船渔民在生产生活中即兴吟唱的叙事和抒情民歌,是瓯船渔民长期海上生活的“伴侣”,主要流布于广东省汕尾市,以及惠州市惠东县、揭阳市惠来县等地。
瓯船渔民是宋、元时期从北方南迁来的渔民,主要生活在粤东的汕尾市辖区内。汕尾渔歌涉及瓯船渔民生产和生活各个层面,内容广泛。有反映旧社会苦难的,如《水乡怨》《自细跟父去牵罾》等;有反映劳动生产的,如《纺线歌》《十二月渔谚歌》等;有反映爱情的,如《新娘歌》《妹是帆索兄是帆》等;有反映伦理道德的,如《教姑歌》《养子歌》等;有反映为人处事的,如《劝世歌》《情理歌》等;有反映民俗风情的,如《月令歌》《吃菜歌》等。
汕尾渔歌旋律优美,旋律高低起伏不大,多以“级进”为主,以优美抒情见长。其节奏灵活,似海水微波荡漾,呈现出平缓、柔和的风格,属于民歌类别中的小调。汕尾渔歌语言为闽南方言(福佬话),特色鲜明,俚俗语氛围极浓,语言简朴通俗,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寓意深刻。唱时“腔随字走,字领腔行”,中间常带“咧”“哆”“哪”等虚词衬音。汕尾渔歌十分富有海洋气息,常以鱼、虾、船、帆、舵和海水的色调及海浪的形态等,作为歌词的起兴或比兴。“依调填词”是汕尾渔歌的重要表现手法,常有同曲异词和一曲多唱的现象。
据文献记载,汕尾渔歌从宋代就开始传唱,元明时期在沿海广为流传,清代达到鼎盛,从沿海传唱到内地。20世纪20年代,民俗学者钟敬文采录整理汕尾渔歌,编成《蛋歌》,于1927年出版。被誉为“渔歌王”的黄琛,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搜集、记录了大量渔歌,出版《粤东渔歌》。1958年,作曲家施明新协助组建汕尾渔歌队,创作《妇女捕鱼队组歌》。20世纪80年代,汕尾渔歌被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许多作曲家到汕尾采风,以渔歌为素材创作了《军港之夜》《渔家姑娘在海边》等歌曲。汕尾市沿海地区的渔民都会唱汕尾渔歌,其传承方式有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
汕尾渔歌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对于研究我国民歌发展史和瓯船渔民的社会发展史,具有较高价值,受到流布地区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对于和睦社群、促进文化认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