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傩戏(临武傩戏) 
项目序号:233
项目编号:Ⅳ-89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湖南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临武县
保护单位:湖南省临武傩戏剧团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地。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清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演唱多用本地方言,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伴奏,多数戴面具表演。

临武傩戏是流布于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大冲乡油湾自然村的一种宗教仪式戏剧,分为内坛傩戏与外坛傩戏。临武内坛傩戏有《三娘关》《夜叉关》《云长关》《二郎关》《土地关》等剧目,虽为五“关”,实为一坛完整剧目,即艺人所称的《三娘寻夫》。“三娘寻夫”为一条贯穿全剧的主线,夫为“范石郎”,“三娘”与“孟姜女”一样,是傩坛主要神祇,她来到傩坛的主要职责是“祈福”。外坛傩戏《打神狮》亦称“舞神狮子”,现存“狮踏龙门”“洋船扒米”“乌龟爬沙”“鸡公斗对”“猴王擒狮”等关目。现存的九个面具代表九个傩神,分别为三娘、来保、夜叉、关公、二郎、土地、猴王、小神和狮头。

产生临武傩戏的大型傩祭仪式“舞岳傩神”至今仍完整保存。临武傩戏音乐原始而丰富,民间宗教音乐、山歌、小调、劳动歌曲穿插其间;以打击乐或唢呐曲牌自然过渡。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齐唱、对唱、清唱、伴唱、一启众和等形式,其中尤以场外男声帮腔最具特色,帮腔者非台上演员和后台人员,比较鲜见。演员全部为男性,表演载歌载舞,唱腔、道白、动作全部以舞包裹。面具用樟木雕刻,两眼和嘴鼻部位均未镂空,表演时面具戴在演员额头之上。常用的乐器为堂鼓、战鼓、钹、大锣、小锣、大钹、小镲、唢呐、牛角、铜铃等民间器乐。

临武傩戏与湘南民间习俗和郴州地方艺术密切关联,反映了当地民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愿景,为研究湖南省乃至华南地区的民族历史文化,提供了一定参考,对认识包括狮舞、傩戏在内的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的发生发展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05-2403
姓名
王太保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89
项目名称
傩戏(临武傩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南省临武县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Ⅳ-89 
项目名称
傩戏(庆坛) 
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金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