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立夏
锣鼓书
项目序号:258
项目编号:Ⅴ-22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别:曲艺
所属地区:上海市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南汇区
保护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上海市浦东新区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南汇区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太保”系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新中国成立后,合其名称为“锣鼓书”。锣鼓书的起源与形成期尚无确考,形成地点在上海市郊,清末民初已广泛流行于沪郊东、西乡,并传布到浙江嘉兴平湖一带。
  “太卜”仪式类似道教的道场,其目的是为生者驱瘟逐疫。仪式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系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神娱民。久而久之,这种形式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脱胎而出,发展为单独的民间说唱形式。
  锣鼓书的基本演出形式是演员自击锣鼓,唱表说书。早期都是单人坐演,20世纪50年代末逐渐改为双人或多人站立说唱乃至表演唱,伴奏乐器亦逐渐增加,配有琵琶、扬琴等丝弦小乐队,而常用的主要演出形式为单人说唱配乐队。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锣鼓书音乐有川沙、南汇一带的“东乡”和松江、金山一带的“西乡”之分,曲调有【金平调】、【调】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太保书颇为繁盛。南汇城厢出现了专说太保书等的茶园“鲁班阁”。下沙一带因艺人代代相传,成为荟萃太保书艺人的“太保窝”。外号黑皮的艺人徐连奎把太保书一直唱入上海市区城隍庙。抗日战争时期,太保书正式进入市区,当时较有影响的演员有胡善言、王俊发等。
  1949年以后,仅有少数沪书艺人兼唱太保书。1957年,上海市文化局挖掘民间曲艺,艺人胡善言创作了现代中篇节目《打盐局》,南汇县文化馆又推陈出新,编演了第一部以“锣鼓书”为曲种名的现代短篇节目《芦花荡里稻谷香》。从此,太保书改名为锣鼓书,以革新面目渐渐复苏于业余曲艺舞台。
  锣鼓书演出多以长篇和中篇的传统书目为主,1949年以后的业余演出则以现代题材的短篇和开篇为主。传统书目有“小书”(即重唱的文书)与“大书”(即重说的武书)之别,但以“小书”居多,如《网船过渡》、《九更天》、《高桥八美图》、《双珠球》、《玉蜻蜓》、《珍珠塔》、《白蛇传》、《文武香球》等;“大书”则有《英烈传》、《罗通扫北》、《呼家将》、《后兴唐》、《七剑十三侠》等。《王婆骂鸡》、《芦花荡里稻谷香》等短篇节目,《打盐局》、《林冲夜奔》等中篇节目及《十二月野花名》、《螳螂做亲》等开篇节目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锣鼓书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演义小说和家庭伦理与历史故事,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与地方特点。
  由于时代的变迁,锣鼓书演出萎缩,老艺人相继谢世,现今能表演的艺人锐减至5人,整个锣鼓书已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急需加以扶持和保护。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02-0735
姓名
康文英
性别
出生日期
1962.07
民族
汉族
类别
曲艺
项目编号
Ⅴ-22
项目名称
锣鼓书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海市南汇区
编号
02-0734
姓名
谈敬德
性别
出生日期
1942.02
民族
汉族
类别
曲艺
项目编号
Ⅴ-22
项目名称
锣鼓书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海市南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