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市的根与魂
作者:3696 创建时间: 2012.06.11 08:53:31



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市的根与魂
 

陈勤建
 

    2005年4月,当时国务院办公厅刚下达《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我接到当时上海文广局社文处处长和群众艺术馆调研部主任的电话,邀请我一起探讨关于上海非遗保护的一些基本规划以及筹备召开上海首次非遗保护工作研讨会的事。当时全国的非遗保护工作都在起步阶段,社会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都还没有普遍的认识,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非遗处都尚未建立,但是相关人士能够如此迅速地作出反应,我作为一名从事民俗学和非遗保护工作的研究人员,觉得十分的振奋。

    7年之后的现在,非遗这项工作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随着上海市层面和各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门机构的纷纷建立,上海的工作可谓成果斐然。如今,上海全市已有49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名录体系,157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市级名录体系,区级名录更是达到300多项,作为一个以近现代工商业文化闻名的城市,上海能够挖掘到如此众多的项目并加以保护,实属不易,更可见其中的艰辛。

    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非遗保护工作在很多方面应该说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比如上海在保护工作起步阶段就建立了专家库,将各行业的专家引入了保护工作的各个阶段,从资源的普查、名录、传承人的申报、传承基地的建立到各项政策法规的制定,都配合了专家的专业指导,因此少走了很多的弯路;上海首先根据非遗数据的特殊性,开发了一套录入便捷、存储量大同时又能用于实际工作联络的数据库系统,在利用数字化工具,服务非遗工作上做出了贡献;从2009年开始,上海市文广局还与电视台合作,在全国率先采用高清采录设备,抢救性记录上海市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同时与出版社合作,出版国家级名录项目丛书;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上,为了让有限的经费真正用在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上,上海的工作人员还逐项开展实地调研,“度身定制”保护计划,形成了年度完成任务、着重量化指标、实行年终验收的“上海机制”,受到了文化部的肯定和赞赏。这些工作都体现了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前瞻性。

    当然,成就背后,问题也不可忽视。在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大变革和大发展的前提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生存危机,而在城市化进程尤为快速的上海这些问题也更为显著。像码头号子、青浦田山歌、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石库门弄堂习俗这些项目,他们赖以生成发展的重要基础有些已经不复存在,有些则正在快速的消失,有些虽然看上去还很热闹,但其实已经与传统背离,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内涵;一些生存状态相对比较好的戏剧曲艺类的项目比如京、昆、越、沪、淮、评弹、浦东说书、锣鼓书等项目也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传承人数量减少和年龄老化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些需要各级非遗保护工作职能机构来协调解决,但更多的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自己的文脉,它不但是城市区分彼此的重要标志,更是城市人精神上共同的根与魂。上海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资源,它们是无数生于上海或迁徙到上海的先民们用自己的生活睿智集体创造而成,经历了几百年、几千年最后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它们是祖先给与我们的财富,我们要了解它、善待它,之后再将它传给我们的下一代。这样,我们的城市,我们每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才会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应该到哪里去,我们的精神才会有所依附。

    今年的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在此我衷心地希望,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做越好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