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3-22   星期六   农历二月廿三   春分 春分
论坛
2025.02.12
春节申遗成功引发热议,春节申遗的申报书对性别平等的表述同样引人注目。申报书中明确指出该遗产项目通过传承性别认同价值观和规范、提供性别对话空间以及创造包容性别关系的机会,助力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充分展现了中国对非遗作为性别化实践的深入理解,通过创新方式推动性别...
查看更多
2025.02.08
【摘要】春节在德昂族聚居区兴起,并逐渐成为德昂族节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礼俗互动的结果,形成了既符合传统春节习俗,又带有德昂族文化特征的节日文化,表征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德昂族春节的发展实践过程,彰显出德昂族的中华文化认同。春节在德昂族聚居区的深化...
查看更多
2025.02.08
春节是我国多民族共有共享的节日,滇南娜允傣族具有地方特色的春节拜年习俗,体现了我国春节节俗的多样性与节日意涵的包容性。娜允傣族拜年习俗关涉其生活性空间的不同维度,包括自然、居住、记忆、信仰等空间。拜年习俗将多重空间中的意义中心串联成意义链,而作为意向性体验的地...
查看更多
2025.02.08
年画丰富的图像及内涵承载着人们关于传统节日的视觉记忆。近百年来,受工业的发展、审美观念的改变、年俗的衰落以及城镇化发展等因素影响,传统年画的日常使用和技艺传承逐渐式微。大众对年画的固有认知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年画的当代发展。自我国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
查看更多
2025.02.08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国际公约和中国非遗保护法规文件精神指导下,20年来中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未来的中国非遗保护实践需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政府主导应该抓关键与重点;鼓励社区民众的文化创造与族际的文化交流与共享;处理好非遗保护传承...
查看更多
2025.01.17
2025年1月11日下午,“之江非遗大讲堂”第十一期讲座活动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二楼学术报告厅举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萧放作主题讲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主任(副馆长)祝汉明主持讲座...
查看更多
2024.12.09
在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年”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既是一岁之始,亦是百节之首,其历史之悠久,至晚可追溯至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祀活动。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发《太初历》,复以夏历春一月为岁首,后世历代自此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同时以二十四节气之立春日为“春节...
查看更多
2024.09.12
正在建构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志”具有多重学术内涵和人文品质,是融汇了史学、自然科学、哲学、人类学的综合书写形式。在知识论层面,非遗志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知识类型,亦有望形成一种相对完整的研究范式。非遗志与民族志、民俗志研究方法互融,与地方史志视域互补,将形成一套科...
查看更多
2024.06.18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传承的活态见证,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中华民族非凡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同时,全球视野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2024.05.20
非遗学研究的对象是生活事实,是多民族活态文化的整体生态。当下大学文化遗产新学科建设仍处于学科分科时代的结构框架中。21世纪,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文明转型期,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文化遗产学科建设,首先要解决非遗在教育领域中事实与价值关系不对等的问题,探索复杂性实践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