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4-24   星期四   农历三月廿七   谷雨 谷雨
论坛
2024.12.09
在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年”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既是一岁之始,亦是百节之首,其历史之悠久,至晚可追溯至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祀活动。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发《太初历》,复以夏历春一月为岁首,后世历代自此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同时以二十四节气之立春日为“春节...
查看更多
2024.09.12
正在建构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志”具有多重学术内涵和人文品质,是融汇了史学、自然科学、哲学、人类学的综合书写形式。在知识论层面,非遗志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知识类型,亦有望形成一种相对完整的研究范式。非遗志与民族志、民俗志研究方法互融,与地方史志视域互补,将形成一套科...
查看更多
2024.07.11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人类发展中诸多矛盾的新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平等和代际公平的新实践,把二者相结合是新世纪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努力。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观照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通过维护自身可持续发展来助推人类可持...
查看更多
2024.06.18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传承的活态见证,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中华民族非凡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同时,全球视野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2024.05.20
非遗学研究的对象是生活事实,是多民族活态文化的整体生态。当下大学文化遗产新学科建设仍处于学科分科时代的结构框架中。21世纪,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文明转型期,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文化遗产学科建设,首先要解决非遗在教育领域中事实与价值关系不对等的问题,探索复杂性实践的...
查看更多
2024.04.26
对非遗保有主体权益的尊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其他基本文件中蕴含的重要精神。中国自加入公约以来,在非遗法治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对非遗保有群体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权益保障不够充分等问题,需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修订...
查看更多
2024.03.07
从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角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数量、质量都具有十分丰厚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筹建以来,关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问题一直在不断讨论和深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定位,应在遗产学研究的主体结构上,面向多学科交叉属性与发展优势,明确学理基础...
查看更多
2024.03.07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定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高度概括凝练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中华...
查看更多
——《幽兰春晓——“古琴艺术”申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序
2024.03.01
讲到古琴,要说的话实在太多!因为古琴和我们的中华民族一样,千百年来,经历了太多太多的颠沛坎坷和顺逆兴衰,既有过光芒四射、超越千年的辉煌,也有过气若游丝、命悬一线的凄凉。从孔老夫子操琴“弦歌”教化人生开始,古琴就有了“圣人之器”的尊称。在他...
查看更多
2024.02.01
清代以后湖北地方戏曲的生成,以湖北区域的乡土文化为土壤,以清代以前湖北地方区域内的地方小调和地方音乐为养料,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外来戏曲与本土戏曲相碰撞的文化产物。湖北地处华中腹地,长江横贯,汉水北来,九省通衢,四通八达。得益于地理优势,外来声腔剧种沿旱道水...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