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画丰富的图像及内涵承载着人们关于传统节日的视觉记忆。近百年来,受工业的发展、审美观念的改变、年俗的衰落以及城镇化发展等因素影响,传统年画的日常使用和技艺传承逐渐式微。大众对年画的固有认知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年画的当代发展。自我国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年画这一公共文化领域内的图像艺术在视觉生产、审美观念、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均呈现出与以往的巨大差异。对传统的延续和保护不应成为年画创新发展的限制,在政府主导和民间主动求新的双重背景下,传统年画的创新发展在智能时代迎来新的契机。
【关键词】春节;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记忆;文化变迁
年画艺术并不局限于新年之用,它总括了民俗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人们一直把年画作为春节的重要文化表征和视觉符号,过年时贴上年画,便能烘托出浓浓的过节气氛。年画起源、发展及衍变的过程,与人民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居室格局、区域环境、审美要求、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爱国思想等密切相关。年画不仅承载着人们辟邪禳灾、迎福纳祥的心愿,也是传播知识和道德礼仪,反映人们生息劳作和节令风俗的重要图像载体,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堪称“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年画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脱离了大众,与人们生活渐行渐远,转而成为收藏家和收藏机构收集、装裱的对象,年画技艺鲜有人传承,创作也止步不前,年画本身成为需要保护的“遗产”,这些均与其作为民间艺术张贴于千家万户的初衷相去甚远。自我国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作为一种图像媒介和手段,传统年画的审美情趣、艺术形式和传播方式均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并在唤醒大众视觉记忆和引导民众关注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一、“年画重回春节”:传统年画的新回归
2018年6月,《人民日报》刊发了题为《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章,认为“制作和张贴年画,是中国百姓悠久的风俗习惯。保护这一遗产,着力点是保护和弘扬这种大众文化。如果年画与百姓生活渐行渐远,只是成了小众的收藏,虽然还有人在画年画、做年画,也不能说是得到了有效保护。只有重回春节,重回家家户户的生活,才是年画的复兴”①。文章首次提出传统年画复兴的途径是让年画重新回到春节和人们的生活中。2019年春节前夕,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丰富春节及节后产品和服务供给 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和旅游需求相关工作的通知》,提到要在春节期间为人民群众提供丰盛的“文化大餐”,并在相关新闻发布会中明确了具体内容,包括开展非遗过大年、戏曲进乡村、年画重回春节、庙会灯会等文化活动,让春节更有年味,让老百姓有地方可去②。在此号召下,一场名为“年画重回春节”的系列活动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于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选定的18个年画主产地展开,并一举持续了3年时间,直至2020年结束。要推动传统年画重新回归春节当中,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如何重新链接年画与年俗的关系。民俗功用和应用场景的转变,是包括年画在内的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式微的重要原因。年画是我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品类,其历史悠久,起源于商周时期的门神、灶神等崇信祭祀活动。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岁时绘“神荼、郁垒”两位神人形象以驱邪避灾的习俗。汉代蔡邕《独断》载:“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③(图1)《荆楚岁时记》中也有记载正月一日“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④。隋唐时期,随着道教与佛教的盛行,门神中出现了雕版拓印或刻印的药叉、天王、力士、钟馗等形象,并逐渐发展为至今依然在贴用的、种类繁多的纸马(图2)。美人、娃娃等世俗形象也均出现在门画中,显露出世俗化的端倪。宋代,城市的繁荣和手工业、商业的发达,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和丰富的民间文化生活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时年画被称为“纸画”,已有专人制作和售卖,仍主要在年节时使用。宋代都城开封,每年“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⑤。明代,随着世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小说刻书业的发达、木刻版画的繁盛,民间年画真正兴起,唐朝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作为门神被人们接受(图3)。至清代,年画题材日益丰富,制作精良,各民间木版年画中心产地成熟,画店作坊林立。清道光时,李光庭著《乡言解颐》中有“新年十事”一则,其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⑧,明确指出贴年画的时间,这也是史籍中首次出现“年画”二字。晚清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年画与政治时事结合,出现了反映反帝斗争、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改良年画以及反映社会新事物的时事年画,石印年画与月份牌年画也在此时兴起,拓展了年画的色彩类型及技艺手法。20世纪50年代以后,年画因其“接地气”的艺术形式、寓意吉祥的文化内涵、贴近民众生活的表现手法,依然是普通百姓过年时必不可少的年货。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加速从传统农业社会向机械化生产的工业社会过渡,社会转型不仅影响了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更使手工制作的年画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创,过年贴用门神、纸马等年画的习俗在城市被压缩,只在我国少数农村地区为手工制作的年画保留着“火种”(图4)。
▲图1 福建漳州年画:神荼、郁垒⑥彩色套印,各纵43厘米,横23厘米(周铁海 提供)
▲图2 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钟馗⑦彩色套印,各纵43厘米,横27厘米(中国艺术研究院 藏)
▲图3 天津杨柳青年画:绿地流云门神秦叔宝、尉迟恭,版印笔绘,各纵54厘米,横31厘米(天津杨柳青画社 藏,邰高娣 摄)
▲图4 西北农村春节贴门神习俗(邰高娣 摄)
“年画重回春节”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具有十分现实且必要的意义,目的是希望能“鼓励年画内容与载体创新、传承人队伍建设、学术理论研究、传播推介和当代价值应用,支持年画振兴和发展,推进年画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⑨,进而探索形成单类非遗项目传承和振兴的具体举措和路径,为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项目的创新发展发挥示范作用。因此,不论从国家的重视程度、持续时间、各地传承人和相关保护单位的投入程度,还是社会参与度及影响力方面,此次活动都无疑是空前的。在这场自上而下发起的活动中集合了地方文化行政部门、高校、文化企业等多方资源,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年画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参与,让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为年画的保护和创新“号脉抓药”。2018年10月,“中国年画创作营”在四川绵竹开班,创作营邀请多位年画研究专家,集中对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名设计师授课,内容包括年画的历史源流、流布区域、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等,并组织他们到绵竹年画村和绵竹年画博物馆参观学习,寻找素材、激发灵感,使传统年画工艺和内涵与现代设计趣味联合,形成具有创新应用功能的春节年礼。2019年春节,以传统年画为素材的新年礼在“网易严选”等网络平台发行,引起强烈关注。与此同时,由媒体代表、设计师和艺术家等20余人组成的年画采风团发起“行走的年画地图”活动,先后到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苏州桃花坞、广东佛山等多个年画产地进行采风,不仅寻访多位已入耄耋之年的年画传承人,记录他们的传承现状,还将目光关注在众多“80后”“90后”的年轻传承人身上,挖掘传统与创新、传承与变异中的生动题材,在传统纸媒、电视媒体及网络新媒体各平台进行报道和传播。此外,“年画重回春节”活动还邀请多位艺术家与传承人共同参与新年画创作,“全力支持年画的新创作与新表达,倡导非遗传承人与艺术家创作新题材、绘制新时代,让经典焕发新生,共同激发‘新年画、新应用、新生活’的文化创新活力”⑩。这些复兴传统年画的举措,在年画创意产品开发、年画技艺传承、年画工艺应用场景强化以及年画本体创新等方面均呈现出与以往保护实践中不同的新面貌,让人们欣赏、喜爱乃至消费年画的热情高涨,使年画这种散发着温度的手造之物重新被人们看见,年画与春节互为依附的关系重新被链接。最重要的是,年画所承载的春节视觉记忆重新被唤醒,为维系民众情感,烘托传统节日氛围带来积极意义。
二、新时期年画创作的隐忧
在“年画重回春节”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年画发展的问题显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传统年画自身的创新力不足。其实,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传统年画创作出现瓶颈,已是年画从业者、研究人员的共识,出现这种问题的背后有其深刻的原因。第一,对传统年画创作产生巨大影响的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民间习俗的变化与转异。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了全球文化同质化趋势,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受到威胁。此外,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传统文化形态也随之产生剧变。“全社会变革带动了整个习俗环境的变革,原来既成的习俗环境遭到了某些外来习俗的严重冲击;原习俗体系中的某些社会群体习俗规范有了重大改变,俗民个体不得不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这种改变了的习俗形式,从而导致了一场大范围的俗民再习俗化。”⑪一直以来,传统年画的题材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细腻刻画了民俗信仰、时样节景、生产耕作、婚丧嫁娶等世俗生活以及历史故事、英雄人物、戏曲等内容,功能上以装饰门窗、居室和祈福祭神、驱邪纳祥为主(图5)。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不少乡民进入城镇生活,居室布局和生活习惯发生改变。以前为农村家庭两扇大门所创作的两张门神相对而贴的样式已经不适合如今的单扇入户门,大门尺寸的变化,也使原本贴于规格为四尺整张及三裁的门神不再适用,传统的贴门神年俗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致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贴门神,而以单张的福字代替。人们不再熟悉历史上的门神人物,“五祀”“七祀”中的祭门礼俗几近瓦解,年画与年俗在当代变得难以融合,使传统年画创作显得茫然无措、不知如何应对。
▲图5 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福字⑫
彩色套印,纵83厘米,横52厘米(薄松年 旧藏)第二,传统年画作为我国绘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过去一直依靠民间画诀、民间绘画艺术的准则进行创作,兼受民间绘画中庙宇壁画、祠堂绘画、刺绣、剪纸、石刻等艺术门类的影响,以鲜艳亮丽的色彩、圆润可爱的形象和喜庆祥和的立意吸引普通民众(图6)。但这种艺术特色在如今快速多变的社会中的影响力逐渐下降,无法契合现代审美。这就要求年画传承中必要有所创新,但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迎合,否则就会出现各种怪象。例如,在以手绘技艺著称的天津杨柳青、山东高密、四川绵竹等传统年画产地,为了追求所谓的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雅致”和“高级”,一批新作品在风格上极力向工笔画靠拢,失去了年画的本真性。此外,如今由于资讯发达、物流便捷,各年画产地在纸张、颜料等方面也不像以前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选择,而是大都选购自市场普遍流通的材料,技法上又互相借鉴,虽然画功上显得比以前更加精细,但却难辨地方风格和原有的艺术特色。这种本末倒置的创作方法,对年画本身伤害性极大,也不符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的原则。
▲图6 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百子图⑬彩色套印,纵100厘米,横57厘米(王树村 旧藏)
第三,人们对年画的固有观念也限制了年画的创作。民间习俗对于民间艺术的创作是把双刃剑,“习俗一方面在民间社会起到了潜移默化熏陶人的美感和培养民间艺术家技能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对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限制、阻滞作用,对习俗的遵守既造就了传袭和延续民间艺术的艺术家,同时又把他们限制在传统的条框之中,没有社会的巨大变迁,打破旧传统是不可能的”⑭。这一点在如今的年画创作上也表现突出。春节时贴年画已经成为如今人们对年画使用功能的唯一认知,因为要兼顾与春节前“应季”销售的关系,年画传承人摆脱不了传统习俗对年画题材的制约,始终在自古以来形成的传统创作习惯中徘徊不前。年画本体的新创作并未真正跟上时代的发展,年画创作出现断层也因此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在当代发展中,年画早已突破了乡村范围,也并不局限于民间的观看和审美视角,而是拥有更加广泛的欣赏和消费群体。在不断提倡全球美术概念和文化多样性的当下,作为民间艺术的年画创作应该被纳入全球美术的范畴,被同等对待,年画传承人也需具备大胆创新、勇于和世界艺术接轨的勇气。年画在新时期的创作隐忧虽然不少,但它始终具有装饰年节的重要作用,承载着节日的特殊记忆和文化内涵,其所具有的乡土气息、观照大众心理的作用更加突出。除了依靠官方自上而下推进的保护活动,真正实现传统年画的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要求年画传承人在题材、内容、展现方式及使用功能等多方面有所突破,最重要的是和现实生活产生关联。
三、年画在智能时代的多维度发展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传统文化复兴的呼声渐高,文旅融合也更加紧密,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年画是重要的民族民间艺术,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社会、经济价值。随着智能时代传播载体、媒介、方式、需求的转变,近年来,不少人跨领域参与到年画创新之中。年画相关的日用产品、网络游戏等文创衍生品层出不穷;传统年画被引入基础教育和艺术高校课堂;试水数字藏品、短视频传播等新兴领域,这些尝试大大拓展了传统年画的功能、使用场景和影响力,表明传承千年的年画依然具有生动反映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的能力。(一)非遗+文创:年画相关的文创产品文化创意产业是指通过给文化附加一定的设计、科技等创意思路,将原有的形态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创产业以文化元素为基础,以设计、科技等相关学科为手段,以创新力为内核,以文化资源转化和提升为主要过程,并最终实现创造财富和高附加值的目的。我国的文创产业于21世纪初期开始发展,如今已成为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以传统年画为代表的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因兼具文化、审美、实用、消费等功能,成为近些年最受文创产业关注的门类之一。“非遗+文创”的设想是通过再设计让非遗重回现实生活,对传承、保护和发展非遗意义深远。在以年画为内容的文创产品中,出现两种创作方向:一是由年画作品的原本形态直接转化而来,主要改变年画的题材、内容、规格,但仍采用传统技艺生产。比如,材料和印制方法均不变,只是通过改变年画尺寸或画面内容,再加上装框及精美外包装做成装饰画,便于携带,也使原本贴于门上的年画可放置于案头或挂于居室之中(图7)。二是抽取年画的艺术元素和图案纹样进行创新设计,形成新的具有年画文化元素的创意产品,保留传统年画的吉祥意蕴,将中国文化的人文元素与国际时尚元素和现代感的设计理念相结合,这是创意设计的核心。值得肯定的是,如今所见的年画文创基本保留了传统年画文化的精神和审美特质,并且注重国际时尚和流行元素,以适应现代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如,以年画的色彩元素所做的展厅设计、以年画的造型元素制作的丝巾、服饰及其他各类生活日用品等(图8)。此外,年画也屡屡与各大知名品牌合作,进行品牌联动。有些作为产品包装,如蒙牛集团曾在“七夕节”时以年画《天河配》为原型设计盒装牛奶的外包装;有些则以年画为元素进行专属定制,如,2021年农历牛年春节,凤翔年画以《春牛图》年画中的牛形象为素材,为意大利罗意威品牌的会员定制新春礼包。2022年,招商银行以苏州桃花坞年画中的经典图案《一团和气》为素材,设计“招财虎”这一IP形象,并以此形象衍生制作企业新春礼盒(图9)。
▲图7 可挂于屋内或摆放在案头的年画新形态(邰高媛 提供)
▲图8 以年画《辈辈封侯》为元素设计的家居抱枕(王怡璇 提供)
▲图9 以年画《一团和气》作为设计素材的招商银行新年礼包(起承文化 提供)
学校教育也承担着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的目的,是让更多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近年来,不断吸收传统年画元素的院校文创也成为年画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从2018年至今,四川大学积极参与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先后举办“四川大学年画传承创新研修班”“2019宽窄巷子·绵竹年画节”等活动,参训学生创作了一系列年画衍生品,比如,以年画中兼具游戏互动性质的“彩选格”⑮为创作灵感,以年画图案为创作元素,结合二十四节气设计的桌游“三霄洞历险记”(图10),就是抓住了“彩选格”年画本身的娱乐特性,用现代审美的眼光配置色彩体系,成为值得推荐的创新产品。此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于2019年、2021年举办两届“清华大学年画日新创作营”,将设计师和年轻的年画传承人组队,以年画中的生肖图案为元素,设计了手机壳、箱包、杯盘碗碟等生活日用品,并依托京东等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真正做到了传统、创新和商业的结合(图11)。
▲图10 四川大学学生以“彩选格”年画形式设计的桌游“三霄洞历险记”(邰高娣 摄)
▲图11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宝华设计的年画主题丝巾(张宝华 提供)
(二)非遗+游戏:传统年画与游戏的融合及衍生近年来,网络游戏在与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方面有亮眼的表现,一改过去纯粹以娱乐性为主的面貌,尽可能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如,2024年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中引入传统建筑和泥彩塑艺术,带火了山西等地的旅游。2019年农历春节期间,腾讯QQ华夏手游也推出了“年画专题版本”,结合春节的节日特色,设置了多重具有独特年画风格的专属游戏内容。目的是让众多华夏手游玩家能够亲身参与、接触年画相关的特色游戏装扮和道具,让当代喜欢网络游戏的年轻人能够有更多机会接触年画,了解年画,喜欢年画。在内容设置上,游戏以《山海经》中记载的门神神荼、郁垒为素材,以门神造型的经典元素和配色作为灵感来源,设计了门神身穿的天衣。还将年画中常出现的表现“事事吉祥”“太师少师”寓意的狮子形象再次加工和创作,设置为门神坐骑。又选取年画中的经典形象“娃娃抱鱼”,通过3D建模的形式将其还原到游戏中,作为门神身边可增加战斗力的好帮手。这一方面是对年画经典元素的呈现,另一方面也在春节期间代表了“连年有余”的喜庆含义,又和2018年度热点词语“锦鲤”有所联系(图12)。
▲图12 腾讯QQ华夏手游设计的游戏门神
(光子工作室群—华夏项目组 提供)在QQ华夏手游的图标、开屏动画、游戏画面上均设置了与年画相关的内容,如,游戏中的城池中装饰有灯笼、对联、年画、门神、福娃等春节元素,还额外增加了“打年兽”“放烟花”等互动小游戏。在游戏的线下推广活动中,特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创作游戏门神形象的年画,该作品曾参加腾讯游戏年度盛典活动,传承人到现场教授游戏爱好者体验年画印刷技艺。此外,项目组还全程录制了这款年画游戏设计、产生的过程以及年画版的制作视频,并在腾讯新闻平台播放,为年画的推广宣传起到了一定作用。为了以更便捷的方式了解年画艺术,QQ华夏手游还在手机端推出了年画抽签小游戏(图13)。游戏起始是在手机上体验印刷一张套色年画,印好后跳转到抽签页面,项目组特地选取多幅寓意财富、平安、健康等内涵的传统年画,设计成传统年画和现代海报两种形式供人们抽签使用(图14)。其中,传统年画上面配有年画产地、画面内容解读,有助于人们了解该年画;海报风格年画则在配色、画面布局上更符合现代人审美,并以适合手机屏幕浏览的H5页面展示,人们抽签后,可将结果分享至微信朋友圈,加强和朋友之间的互动。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式推广十分火热,加速了人们对年画的了解和认知。
▲图13 以年画为素材设计的手机端抽签小游戏(光子工作室群—华夏项目组 提供)
▲图14 年画抽签游戏中的两款设计风格(光子工作室群—华夏项目组 提供)
另有一些关于年画的手机小游戏也在近些年兴起,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参与互动。如北京泰格设计公司设计的“锦色”年画涂色游戏(图15),以年画多样的色彩为设计灵感,借鉴火遍全球的涂色本《秘密花园》的形式,在游戏中设置年画墨线稿,寓教于乐,不仅让人们体验给年画上色的乐趣,也在玩乐之中对传统年画色彩加以认知;另一款名为“年画找不同”的游戏看中的则是年画丰富的画面,游戏中设置了从年画单个人物到大场景、从易到难的层层关卡,考验眼力,同时引起人们对年画图案和纹样的兴趣。这些独特的设计、新颖的传播途径,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热情尝试,对推动传统年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图15 年画涂色游戏“锦色”页面(泰格设计 提供)
(三)非遗+科技:智能时代的年画创新发展随着社会发展走向智能化、科技化,非遗数字藏品、非遗元宇宙等新的概念层出不穷,标志着非遗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在提高非遗的日常化、生活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非遗+科技”不断拓宽非遗的发展路径,为非遗文创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乃至学术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便利和助力。2022年以来,元宇宙概念下的非遗产品衍生出了另一种形式——NFT数字藏品。数字藏品使用区块链技术,对非遗作品生成唯一的数字凭证,并进行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不同于实物文创,数字藏品的价格和收藏方式更具便利性。在年画领域,天津杨柳青年画率先在“时藏”数字版权藏品平台推出代表年画作品《仕女游春》的数字藏品,限量9999份,每份价格9.9元⑯(图16)。随后,凤翔年画的《钟馗》《天河配》等作品也相继授权数字版权,其中《天河配》数字藏品在发行时还进行了二次创作,根据原作风格创作出4幅表现《天河配》内容的作品(图17)。这些都是科技赋能年画的新尝试,与以往的传承创新模式大为不同。
▲图16 天津杨柳青年画:仕女游春版印笔绘,各纵105厘米,横56厘米
(天津杨柳青画社 藏,邰高娣 摄)
▲图17 以凤翔年画《天河配》为原型二次创作的数字藏品
(中传文创投资有限公司 提供)
传统年画图案、纹样、色彩及其他民俗研究的数字化也在如今的智能时代有了飞跃式的发展,除了文化主管部门主导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外,一些社会企业也参与其中。如,上海起承文化公司联手众多专业学术机构,开展非遗数据库的研发工作。他们运用非遗数字化、图像识别、数据分拣等科技手段,对传统年画的色彩分析、图样分类、工艺界定、历史检索、文化定义等进行综合维度的整合,促使传统年画展现出作为设计资源库的价值,目前已经完成了对传统年画云纹、虎纹等纹样和色彩采集和聚类,并对年画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为年画的文创开发、理论研究及人工智能研究均提供了更加专业的技术与学术支持。
结语
英国艺术理论家约翰·伯格曾写道:“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识与信仰的影响。”⑰过去的中国人张贴年画,注重年画镇宅除邪保平安的信仰功能,而在科技昌明的当今社会,人们视年画为彰显个性的传统艺术,对于年画的视觉认知也与过去大为不同。作为传统视觉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年画与人的关系必然会发生改变。而重新构建和理解年画这种视觉文化记忆符号,通过探索与创新,寻找传统年画与当下生活的连接点,才能使年画重新散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总的来说,年画的种种新面貌离不开政府号召和民间主动求新求变这两方面的推动。在“年画重回春节”之后,文化主管部门又接连提出“新年画·新生活”“中国年画·美好生活”等主题,组织各类展览及传播活动,使社会广泛参与、打破圈层界限,实现年画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社会性,营造全社会参与、消费、欣赏和喜爱年画的氛围。四川省德阳市人民政府针对绵竹年画还出台了《德阳市绵竹年画保护条例》⑱,以政府为主导,对年画的保护与传承、传播与利用作出具体指示。非遗传承人和民间企业则不断探索传统年画与现代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结合,在推动年画回归消费市场,完成年画材料、图案、技艺的现代化转化,实现年画自我造血功能上不遗余力。年画研究领域近年来的进步同样不容忽视,不断涌现的海内外收藏的早期年画等新材料的出现,大大拓宽了民间年画的研究视角。研究者们或从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等方面对年画进行研究,或关注到年画所表现的现代性及视觉文化,对年画画店与题材、年画生产地域与门类等年画本体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新材料在使我们一窥年画发展高峰期面貌的同时,对新的年画创作特别是文创设计也深具资源库价值。(注释略)
【作者简介】 邰高娣,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美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