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1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四   谷雨 谷雨
苏旭东: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文化表征与传承实践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建时间: 2025.04.25 11:16:00

【摘要】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运用“编木”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存续于福建省东北部和浙江省西南部。木拱廊桥是这一传统营造技艺的实践成果。木拱廊桥的营造过程贯穿多项仪式,成为乡村的神圣空间。不仅木拱廊桥的营造过程是重要的乡村公共活动,廊桥本身也成为乡村社区的公共文化空间,凝聚着乡村民众的情感,维系着地方文化认同。

【关键词】木拱桥;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公共文化空间;文化表征;文化认同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以传承人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料,使用中国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木”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这一技艺体系的实践活动在“主墨木匠”的主持下,由众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①。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主要存续于福建省东北部和浙江省西南部,是由当地民众通过造桥满足交通出行孕育出来并世代传承的相关知识、技能和习俗,是当地村落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当地民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实践成果——木拱廊桥,在闽东北、浙西南地区是当地民众的精神家园、乡村社区的公共文化空间,也是凝聚乡村民众情感、维系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文化象征和纽带。

木拱桥选址及营造相关祈福仪式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存续于闽浙交界的福建省东北部的宁德市、南平市、福州市,以及浙江省西南部的温州市、丽水市等地区。洞宫山脉与鹫峰山脉交会于此,境内重峦叠嶂,山谷盆地纵横交错,属中山、低山、丘陵、盆谷类型区。地处海洋性季风带,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河谷狭窄,河流湍急,多险滩峡谷。这一区域的人们广泛使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利用当地出产的丰富的木材建造木拱廊桥,既实现了跨越山涧、河谷的功能,还在承担桥面荷载的同时尽量延长桥梁跨度,从而拓展木拱廊桥的交通功能。

(一)村落营造体系的“关锁”

闽东北、浙西南地区的村落的选址多背山面水,即背后有山作为依靠,前面有水带来生气。其布局强调村落的整体轮廓和周围地形、地貌、山水取得自然和谐。既要考虑取水方便、有利生产生活,又要防止台风的侵蚀,因此往往选择坐北朝南、背靠大山、两侧有护山、前有遮屏、中有河流的地方营造村落。通过合理的选址、布局,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质量、为当地民众带来稳定和繁荣。在村落营造的传统风水学说中,水是全村的命脉,是“财富”的象征。关于“水”的布局是村落营造的重要环节,一般选择在河流下游的两山对峙、河谷狭窄的“水尾”位置,建造桥梁(图1)、亭塔、寺庙、宫观等建筑,并在周围自然环境的配合下,形成村落风水的“关锁”,保佑村里人世代富足安康。

▲图1 福建省屏南县后垅村水尾的龙津桥(黄闵汉 摄)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核心是“编木结构”,木料通过榫卯连接编织在一起,像一只倒扣的箩筐。这种“编木结构”使得桥梁任何部位的荷载都由整个编织在一起的木拱架来承担,这种“编木结构”能够更多地承担桥面的荷载,用短的木料形成大的跨度,减少桥墩的建造数量,有利于桥下过水、过船,减少建造成本。但这种“编木结构”形成的承载力分配不是垂直向下,而是侧向作用于桥台,因此木拱廊桥要选择在河道相对较窄、两岸基础坚固的地方建造。这种地方也是与村落营造体系中两岸风水“龙脉”相对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使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建造的木拱廊桥起到了“接龙脉”的作用。福建省古田县仁寿桥志记载:“建塔造桥,以人力而全天工,所以接地脉而培风水也。”②可见,木拱廊桥在村落营造的“关锁”体系中起到最重要的作用。由此,当地民众非常重视木拱廊桥的选址,这也是建造木拱廊桥的开始。他们会延请风水师选择地址,期盼木拱廊桥起到“关锁”的作用。每一个村落建造的木拱廊桥都是当地民众对“聚财积福”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实践过程的祈福仪式

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要使木拱廊桥横跨于山涧河谷之间非常不易,稍有不慎则可能导致桥梁倒塌。除了需要技术上的解决方案外,人们也会寻找精神上的支持,举行多种祈福仪式,借此希望得到庇佑,使桥梁建造能够顺利地进行,也借此保佑建桥者的生命安全。

木拱廊桥廊屋中心的正梁,俗称“喜梁”“金梁”“大梁”“栋梁”,造桥人敬拜如神。喜梁必须是杉木,要选择三株或两株同根、枝繁叶茂、笔直参天的“双胞柴”树,且生长期在30年以上。还要挑选乡村中父母双全、三代同堂的“好命仔”为伐木工。砍伐时要先祭拜山神、先有木匠师傅“开斧”,念唱伐木经。梁木抬回的过程也讲究颇多。抬回桥址旁边空地后,将梁木平放在三脚木撑架上敬供着③。

木拱廊桥开工建造前要举行隆重的祭河仪式,以祈求龙王、社主、山神、土地等庇佑建桥成功。建造时,为了祈求神灵保佑施工顺利、人员安全,要举行月福礼仪,即在施工现场桥头旁设置神龛,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或神诞日举行祭祀仪式。竖柱时,主墨师傅要唱起柱诗。上梁时的礼仪则更受重视。建造木拱廊桥与一普通乡间民居不同之处是要举行两次上梁仪式:第一次是木拱桥桥上三节苗平苗时,第二次是廊屋上喜梁时。两次上梁,均要设坛祭祀,但第一次祭坛设于溪上,第二次则一定是设在廊屋居中梁下(图2)。祭梁由主墨师傅主持,点烛焚香、烧纸钱敬河神。接着,在喜梁正中披挂红布,以示吉庆,主墨师傅用吉祥语唱梁。上梁结束后,随即进行“抛梁”,工匠站在梁木上,边念吉祥语,边把挂在栋梁上的七宝袋抛到铺在地上的布单上,以求平安得福。首事将七宝袋在家里放7天后,将袋内的银、铜、铁、油麻、花生、枣、米等分给村内的各户人家。桥造好后还有完桥福礼,称呼踏桥开走,开走之人可随意性讲些吉利话。之后,桥梁竣工,举办酒宴,称为“完桥福礼酒”④。


  ▲图2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春财在福建省屏南县百祥桥举行祭梁仪式(张峥嵘 摄,2010年)

(三)作为神圣空间的木拱廊桥

闽东北、浙西南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原人的重要移民地。移民散布在各地并获得各自的生存空间,形成根深蒂固的家族和乡族观念。这些移民久经战乱,颠沛流离,迁居异地,出于家族发展的需要,他们通过构建共同的崇拜对象以加强家族内部的团结,保护家族的利益。同时,该地区偏居东南,无论从历史,还是从地理上看,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空间,区域内的历史文化传承性较好,绝少发生断代,也为当地民间信仰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在民间信仰的影响下,木拱廊桥因其连接峡谷的重要意义,成为神圣空间。当地民众在木拱廊桥的廊屋中间布置神龛,祭祀神明。民众往往根据村落族群的信仰以及木拱廊桥所处的方位来选择祭祀的神明。木拱廊桥上的神明,既是桥梁的守护神,也是村落的守护神,成为木拱桥廊屋造型中重要的象征部分。

木拱廊桥廊屋内均设有神龛,供奉神灵,使木拱廊桥具有神圣性。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由于桥是从此岸跨越到彼岸,与佛教教义中“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有某些类同,常被引用到佛教建筑中去,成为宗教文化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二是闽浙两省的民间信仰是多神并存的民间世俗宗教,以古代神灵崇拜为基础,混合了释道的部分教义和儒家思想。多层面的宗教和民间信仰,形成了多样化的信仰文化空间⑤。对山区的民众而言,木拱廊桥已经成为他们寄托希望之所在。善男信女们经常会来烧香叩拜,捐钱捐物,向神灵求福。木拱廊桥的祭祀活动一般有几种形式:一是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的祭祀活动,只要心诚即可,烧个香、磕个头,没有特殊的礼仪。二是神明的神诞日或祭祀日的祭祀活动,这种活动比较隆重,要准备贡品,做法事,参加的民众比较多。三是“端午走桥” “七夕祭桥”等祭祀活动,这种祭祀活动与廊桥上的神明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在特定的节日在木拱廊桥上举行的活动。如“端午走桥”(图3)是在端午节祭祀屈原,有祭祀、走桥、抛粽三个步骤;“七夕祭桥”是取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典故,既祈盼爱情美好,又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图3 当地民众在福建省屏南县双龙桥举行“端午走桥”祭祀活动(张峥嵘 摄,2012年)

木拱廊桥与乡村公共生活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闽东北、浙西南的存续与该地区交通来往极为不便,以及当地民众十分重视桥梁建设的意识有关。木拱廊桥跨越高山深涧,天堑变为通途,体现了当地民众的智慧,与当地民众的公共生活息息相关。

(一)凝聚地方民众情感的纽带

乡愁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精神基因和情感依托,故乡在哪里,中国人的根就在哪里。闽东北、浙西南地区多山,民众往往聚族而居,宗族观念浓厚,当地民众普遍认为出生和成长的故乡,就像一棵树,对树木要施肥浇水,管理得越好,树木的根系越发达,树木的成长就会越旺盛。同样,对故乡倾注得越多,对家乡的投入越多,个人的事业才会越兴旺。因此,当地民众对宗庙、木拱廊桥等公共建筑的建造都会投入极大的热情,投工投劳、出钱出力都义无反顾。

福建省古田县仁寿桥志记载:“各城门分拨首事,有谷进城者,每担抽谷一碗。”⑥出一碗稻谷也是一种奉献。福建省屏南县长桥村万安桥(图4)桥墩石碑记载:“弟子江稹舍钱一拾三贯谷三十二石,结石墩一造,为考妣二亲承此良因,又为合家男女及自身乞保平安,元祐五年庚午九月谨题。”可见在北宋元祐五年(1090),为家乡修桥铺路就已深入人心。

▲图4 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福建省屏南县万安桥(邱仰左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到外地经商、就业,而在外生活的人们,往往缺少一个共同的地理凝聚力,充满了漂泊感。漂泊感带来无根感,无根感带来焦虑。中国人不管走多远,都会心系故乡。闽东北、浙西南的民众都心系故乡的发展,他们回到故乡积极参与木拱廊桥的建造,他们或者捐款捐物,或者建言献策,或者参与管理。当地民众只有参与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实践的过程,才会梳理好自己的根脉,才能触摸到故乡的温度,才算为家乡作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木拱廊桥建成之后,还会在桥头刊刻石碑,在梁枋上题写梁书,记载民众的贡献。如福建省古田县上坪村归里桥桥头的楹联:“四海奔腾不忘荣归故里,八方拼搏终得诗酒田园”(图5),就是乡村民众根脉情结的写照。当地民众参与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实践的过程,是凝聚乡村民众情感、维系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文化象征和纽带。

▲图5 福建省古田县上坪村归里桥桥头楹联 (苏旭东 摄)

(二)重要的乡村公共活动与公共空间

闽浙木拱廊桥的建造对于乡民来说是一项大工程。建造一般选在秋末冬初,这个季节少雨,河水较浅,有利于施工;台风少,没有山洪暴发,不至于冲走建桥时使用的支撑架;此时水稻收割完毕,有更多的劳力可以帮工。在备好木料并由石匠按木匠的要求做好桥台后,主墨师傅会挑选一个吉日开工。整个木拱廊桥的建造过程,当地民众的参与度非常高。一般由当地民众自行发起,采取自愿捐款捐物、投工投劳来完成。每建造一座木拱廊桥都会成立临时组织,组织成员被称为“桥董”,桥董的主事人被称为“缘首”,承担建桥筹款、备料、聘请工匠、制订桥梁使用和维修乡规民约等具体事宜⑦。正如福建屏南县百祥桥的《碑志》所载:“恐久后柏松桥(百祥桥旧名)被狂风吹坏,或世远年湮,无大杉木架造,行人病涉,且遇大风水满,行者赶急之事,则贻误大小。是以集数姓之人相商,公捐钱文,买得张曰子土名柏松桥头茅山一所,栽种杉木,留植长大,以备柏松桥使用。”

为了能圆满完成桥梁建设任务,主匠之间要专门订立“桥约”。桥约是指建桥董事、缘首等与造桥工匠签订的建桥合同,以示公信,明晰责任。“桥约”主要内容包括:建桥缘由、设计要求、施工约定、工程造价、支付方式、营造习俗、违约处罚以及签约时间、签约人姓名(盖章或画押)、见证人、代笔者,等等。

集通晓桥梁设计、掌握核心技术、指挥现场施工于一身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被尊称为“主墨师傅”,且享有尊贵的地位和较高的收入。“主墨师傅”负责组织木匠进行木构部分的构件加工和安装,还要及时与建造桥墩的石匠、铺设瓦面的瓦匠以及木雕师、搬运工等其他工种的工匠沟通协调,确保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顺利实施。

木拱廊桥的建造是一项重体力劳动,一般由男性完成。“走桥”“祭桥”等木拱桥祭祀活动则以女性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木拱桥建造中也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不仅限于原来的后勤保障,现在还在木刻雕花、财务管理和理事募款等方面发挥作用。

建成后的木拱廊桥造型精美、设有廊屋可避雨,成为重要的乡村公共空间。木拱廊桥以曲线为最主要的造型要素,它不像直线那样刚劲有力,但却比直线富于变化,能表现事物的活力和动势,具有生动性。木拱廊桥独特的结构使桥身在形式上显现为一条流动的线,呈现出一种灵动美。与山水交相辉映,更令人流连忘返。正如福建省屏南县棠口村千乘桥遗留的古人题咏:“曲岸斜阳双羽泛,平桥流水数家分”,“十里烟霞迷处士,一潭素影斗婵娟”。

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实践过程中,因建桥时间、地点、财力、桥匠习惯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形成形式各异的廊屋内部木作及外观形象。闽浙木拱廊桥的廊屋多为4柱9檩穿斗式结构,少部分为2柱7檩穿斗式结构。廊屋屋顶有硬山、悬山、歇山、攒尖等式样。通常是一座桥的屋面分成几段,多样方式组合,做高低错落处理,浙江庆元如龙桥最为典型。而福建省寿宁县仙宫、飞云、升平诸廊屋面均作不同变化,美观大方。浙江省泰顺县北涧桥横跨北溪之上,气势如虹,廊屋灰瓦红身,飞檐走兽,桥旁古树掩映,桥下二水交汇。福建省屏南县万安桥虽屋面变化不多,但不加修饰的杉木本色,开敞的廊屋,以及近百米体量的桥身,美不胜收。

年代久远的木拱桥能保存至今者往往都加盖有廊屋。廊屋的主要功能是防水,最有效的防水为全封闭式,即廊屋的两侧直到拱底都包以木挡板。此式牺牲了从桥上欣赏周围风景的功能,但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挡雨防腐的护桥作用。《闽小记》载:“闽地多雨,欲便于憩足者,两檐下类覆以木板,深辄数尺,俯栏有致,游目无余。似畏人见好山色故障之者。予每度一桥,辄为忾叹。”⑧多数闽浙木拱廊桥是全封闭式,也有半封闭式,少部分是全通透式。有些木拱廊桥还在檐口以下再加一道挑檐,以尽可能地挡住斜雨。

闽浙木拱廊桥由当地民众募捐建造,从选择桥址、聘请工匠、砍伐木料、开工建造直至廊桥竣工,都是全乡村关注的重大事件,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实践是每个乡村重要的公共活动。闽浙木拱廊桥一般建于村落周边与古道之上,变溪涧为通途,是当地体量极大的公共建筑之一,是构建村落空间体系的标志性建筑。木拱桥上加盖廊屋,廊屋外覆盖风雨板,形成一个遮风挡雨的空间,廊屋内设有神龛,两侧设长桥凳,自然地成为当地民众公共活动的中心(图6),成为当地民众祭祀神祇、议事社交、旅人休憩、乡村集市、歇息娱乐、躲避风雨的场所。

▲图6 福建省屏南县棠口镇民众在千乘桥进行集市交易活动(胡庭斌 摄,2024年)

木拱桥营造技艺的传承现状

近年来,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存续状况不断提升,在我国第三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关于“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情况报告》中显示:经过三个报告周期的努力,该遗产项目的存续状况进一步得到提升。特别是近十年来,生态保护和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当地乡村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人居环境和经济水平明显提升,为该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传承人和实践者的数量有所增加,“主墨木匠”增至30人,参与建桥的其他工匠增至172人。第三次履约报告周期内,新建32座木拱桥,维修7座木拱桥,实践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该遗产项目得到进一步尊重和弘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并形成了该遗产项目保护与自然和文化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⑨。

这得益于以下几点:(1)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建造木拱廊桥的意愿增强。中国人具有明显的乡村根脉情结,人们对出生、成长的乡村都有深深的眷恋,愿意在解决了温饱之余尽自己所能为家乡的公众事业作出贡献。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摆脱贫困、收入增加,乡村民众往往自行发起,自愿捐款捐物、投工投劳来建造木拱廊桥。民众回家乡建造木拱廊桥的意愿有了明显增强。(2)“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使得木拱廊桥的文化功能更加凸显。“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在农村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乡村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人居环境明显提升,一些乡村重新焕发活力,部分人口开始向乡村回流,木拱廊桥成为乡村重要的文化表征。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木拱廊桥凝聚社区民众、维系文化认同的功能没有改变,木拱廊桥的文化功能更加凸显。(3)生态环境相关的保护工程的实施,使建造木拱桥的材料得到满足。建造木拱廊桥都是采用当地出产的杉木和松木,特别是木拱廊桥拱架部分的木料要使用通长、笔直、无结节、树龄长的“座山老木”。这种“座山老木”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乱砍滥伐而处于稀缺的状态,成为2009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提出的“未来面临的风险”之一。随着政府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木拱廊桥原材料供给的可持续性增强,屏南县、寿宁县、庆元县和泰顺县的森林覆盖率都达到70%以上,造桥所需的杉木和松木,包括拱架关键部位所需老木的蓄积量和成材率明显增加,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实践所需的木料供给得到保障。(4)木拱廊桥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整体保护取得成效。近十年来,闽浙两省相关地区除了保护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实践主体的木拱廊桥之外,还为木拱廊桥所在的村落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和“美丽乡村”,对木拱廊桥所在村落的文化空间和传统建筑进行完整的保护,形成木拱廊桥与所在村落的完整一致,还保护了木拱廊桥所在的森林、河流和道路,使木拱廊桥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所在村落因为木拱廊桥的独特景观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体验,提高了可见度。这不仅使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得到保护传承,也使得所在村落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相关传统技艺得到整体的保护传承。

2024年12月2日—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由“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地民众对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的广泛文化认同,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是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存续力增强并得到世界认可的关键因素,也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持续发展与传承提供了有效保障。

▼ 注释: 

①⑨ 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情况报告(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Z]. 2021.

②⑥ 仁寿桥志[Z]. 福建省古田县杉洋村藏,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③④⑤⑦ 参见:周芳芳,陆则起,苏旭东.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129-131,131-137,168,138.

⑧ 周亮工. 闽小记[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11.

▼ 作者简介:

苏旭东,福建省屏南县文联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