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3-24   星期一   农历二月廿五   春分 春分
熊威:德昂族春节的兴起与中华文化认同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年第01期) 作者:熊威 创建时间: 2025.02.08 15:13:00

【摘要】春节在德昂族聚居区兴起,并逐渐成为德昂族节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礼俗互动的结果,形成了既符合传统春节习俗,又带有德昂族文化特征的节日文化,表征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德昂族春节的发展实践过程,彰显出德昂族的中华文化认同。春节在德昂族聚居区的深化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文化认同,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德昂族;春节;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2016年,笔者第一次去德昂族聚居区过春节的时候,发现正是当地农忙的时候。改革开放以来,甘蔗成为德昂族农业生产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德昂族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1~2月,正是甘蔗成熟的季节。甘蔗是一种时令性很强的经济作物,必须抓紧时间收割,以避免误过农时。更为关键的是,当地甘蔗都是供应芒市糖厂。为了保证生产的秩序,糖厂按照片区,制定了严格的收割时间表。所以,在春节期间,德昂族要忙着收割甘蔗。

近些年,德昂族对春节的社会认知度得到明显提升,越来越多德昂族群众了解并熟悉春节文化,春节期间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样化,春节氛围越来越浓厚,极大激发了德昂族参与春节的积极性。可以说,德昂族春节逐渐兴起,并成为德昂族节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德昂族节日文化和社会生活,也对中华民族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春节是中华民族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参与度最高的传统节日,与中国人的宇宙观念、生命意识、道德伦理、家庭结构、社会体系、风俗信仰都密切相关,不仅形成了祭祀祈福、拜神祭祖、崇尚礼仪、和谐共生的文化内核①以及阖家团圆、除旧布新、喜庆祝福的文化氛围,而且衍生出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玩花灯、放鞭炮、逛庙会等系列性民俗活动②。伴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均发生嬗变,传统以岁时为核心的春节“年味”逐渐减弱③。但是,春节的影响力仍然十分强大,应立足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强化服务意识、社会各界参与、融合不同文化,确立大春节观④,从而推动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⑤,并使之转化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资源⑥。

作为中华民族标志性的节日符号,春节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融汇了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文化资源,本身就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象征⑦。可以说,春节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例行集中展演,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⑧。甚至,在海外华人生活的国家和地区,春节也是维系他们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⑨。

春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呈现出差异性特征。对于土家族、苗族等在历史上与中原地区接触较多的少数民族而言,春节已经融入这些民族的节日体系之中,而对于德昂族等少数民族,春节则是一种较为新兴的节日。但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春节在德昂族聚居区兴起,并逐渐成为德昂族节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德昂族春节的兴起,不仅与德昂族的文化认同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德昂族节日文化的发展走向。因此,梳理德昂族春节的兴起与实践过程,深入探讨德昂族文化认同发展趋势,不仅有利于发掘春节的历史文化内涵及传播的社会机制,也能够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德昂族春节:发展历程、礼俗互动与多元一体

德昂族生活在中缅边境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保山、临沧等地。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德昂族的人口数为22 354人⑩,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与周围的傣族、景颇族、汉族比邻而居。德昂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其传统历法采用的是老傣历,其新年的开始是浇花节⑪。对于他们而言,春节是一个新兴的节日。综合对德昂族民众的访谈记录,可以大致判断出,改革开放以后,德昂族聚居区才开始兴起过春节。当然不可否认,在此之前,春节的习俗或者文化因子或许已经传播到德昂族聚居区。但是,春节真正在德昂族聚居区扎下根来,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社会流动增加和文化传播加速的过程。德昂族春节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萌芽期,大概是从1978—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德昂族聚居区逐渐从封闭走向流动,从保守走向开放,与外界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在此过程中,春节逐渐传播进来。但是,当时并没有太大影响力。在德昂族聚居区,知晓春节的更多是社会贤达,对春节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而普通德昂族群众,他们的文化水平有限,再加之不懂普通话,对春节的社会活动与文化内涵了解较少。在此时期,春节文化的种子在德昂族聚居区已经种下,但是还处于培育的状态。

第二阶段是成长期,大概是从2001—2011年。进入新世纪后,德昂族聚居区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为春节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而且,此时期大量德昂族青年男女外出务工,社会流动和社会互动都明显增加,他们在与内地其他各族群众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自然习得了春节文化。更重要的是,此时期电视媒体开始走进德昂族村寨,成为德昂族了解和认识外界社会的重要渠道。每年春节前后的新闻媒体报道,尤其是春节联欢晚会影响力的扩大,加深了德昂族群众对春节的印象。在此时期,春节的文化习俗逐渐在德昂族聚居区传播开来,比如在除夕这一天,打扫家里卫生、张贴春联、晚上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新年第一天,家里人相互问候。从这些文化事项可以看出,春节文化已经慢慢扎根于德昂族聚居区。

第三阶段是发展期,大概是从2012年至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东西扶贫协作、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的实施,德昂族聚居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实现了整族脱贫的壮举,而且过上了小康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和通讯设施的进步,德昂族过春节的热情高涨,春节逐渐成为德昂族节日体系的组成部分。另外,现在很多德昂族村寨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尤其是春节期间,会迎来一波旅游的小高峰。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不同人群、文化和习俗交织在一起,这也极大促进了德昂族春节文化的深入发展。在此时期,德昂族春节深化发展,不仅德昂族群众的参与度明显提升,而且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节日仪式流程。

当然,德昂族春节文化还在继续发展,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结合田野调查资料,我们对当下德昂族春节仪式流程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具体如下:

首先,张贴春联和观看春晚。张贴春联是一项传统的春节礼俗活动,也是具有文化标志性的春节视觉符号,备受德昂族的喜爱。除了传统春联以外,德昂族也喜欢张贴春节年画、十字结等装饰物品。随着电视的普及,观看春晚成为德昂族春节必备节目之一。在除夕晚上,一家人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坐在一起观看央视春晚,在零点的时候相互拜年。另外,近些年随着微信红包的广泛传播,发红包和抢红包也成为除夕夜重要的文化活动。

其次,走亲访友和相互拜年。在大年初一,德昂族会相互拜年,尤其是子女要去看望父母,给父母送上新年的祝福。由于德昂族内部通婚较多,邻近村寨基本上都有亲戚关系。春节期间,德昂族开始学习周围的汉族习俗,彼此之间相互走访,进一步夯实亲属关系的社会基础。同时,作为一个公共假期,很多年轻人都在家中,他们也会去拜访朋友、同事和同学。另外,德昂族有一项较为特别的习俗,在除夕和春节的时候,村寨的老人会结伴去奘房,给佛祖“拜年”。老人们依照拜佛习惯,带着零食、水果、鲜花、彩旗和爆米花等传统祭祀用品,希望佛祖也能过一个幸福的春节。同时,村寨里面的人也会主动去给佛爷拜年,给他送去一些金钱和生活物资。

再次,民族歌舞和民族体育。每年大年初一到初三,德昂族都会聚集在村寨广场,举行传统的民族歌舞和民族体育活动,比如跳水鼓舞、棍术表演、篾弹弓、陀螺、拉活(图1)。这些活动大多由政府出资,设置相应的奖项,主要目的是活跃节日氛围,增强村寨凝聚力。就笔者观察,这些德昂族新年活动,人气十分高,德昂族群众踊跃报名参加,也吸引了一些外来游客。春节假期,很多游客进入德昂族村寨旅游,在民族歌舞和民族体育节目之余,村寨也会举行篝火晚会、工艺品展览会、德昂酸茶展销会以及其他德昂族特色纪念品销售等活动。

▲图1 春节期间,德昂族举行传统体育“拉活”(李岩所 摄)

最后,家庭团聚和外出旅游。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德昂族青年外出务工,他们逐步适应国家统一的法定节假日安排。于是,外出务工的德昂族青年,也会在春节假期返回村寨,看望留守的父母和子女。在此背景下,“团圆”的观念逐渐兴起,一家人会聚在一起,享受团圆的温馨时刻。等待假期结束,他们又需要返回务工地,所以大家都很珍惜春节假期阖家团聚的机会。另外,现在越来越多的德昂族家庭,会选择在春节假期的时候外出旅游,大多都是在德宏周边地方游玩,有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也会去国内其他城市,当然选择就近出国去东南亚旅游的情况也不少见。

德昂族春节文化发展过程中,明显呈现出礼俗互动的文化实践过程:一方面,德昂族春节的传播与发展,得益于国家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和公共文化建设。首先,国家日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将其纳入文化强国建设的范畴,尤其是近些年来大力推进“我们的节日”建设,加大春节的社会宣传力度,扩大了春节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使之能够跨越地域和民族的界限,成功传入德昂族聚居区。其次,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代表,被纳入国家公共节假日体系之中,就其影响力而言,毫无疑问是最为重要的公共节假日。春节放假制度,既让德昂族逐渐了解春节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意涵,也给德昂族欢度佳节提供了时空条件。最后,春节在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不仅代表着国家文化层面的认可和重视,而且使得春节以官方、正统、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德昂族日常生活之中,增强德昂族过春节的文化自觉。可以看出,国家将春节纳入“礼”的层面,并通过行政力量推动和公共文化建设,试图使之成为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俗”。可以说,化礼为俗的过程,就是德昂族春节发展的核心动力。另一方面,德昂族自下而上的文化响应、文化实践和文化自觉,加快了德昂族春节发展的步伐。纵观德昂族春节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德昂族一直处于认识、理解和接受春节的过程中,逐渐将其纳入自身的节日体系之中,并生产出具有德昂族特色的春节文化,比如跳水鼓舞、棍术表演、篾弹弓、陀螺、拉活等民俗活动成为德昂族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彰显出德昂族的文化主体性。因应于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德昂族能够进行不断地文化再生产,进而保持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学者总结出了传统节日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三种模式——同核化呈现、糅合化呈现和边缘化展示⑫。显然,春节在德昂族聚居区的传播和发展,属于糅合化呈现,也就是接受了春节的核心文化模式,但是又结合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形成了既符合传统春节习俗,又带有德昂族文化特征的节日文化,这无疑是德昂族文化创造力的直接体现。

德昂族春节的发展,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以除旧迎新、阖家团聚、祭神祀祖、祈福祝寿为核心的中华民族道德伦理、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识,一直是春节文化的主流,德昂族的春节也不例外。同时,德昂族的春节又包含诸多带有民族性的节俗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春节文化的地方性表达。比如,德昂族春节里面有一个环节是举行洗手洗脚礼,这是德昂族传统的礼仪规范,但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以往,老人在德昂族村寨的地位很高,他们对村寨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特殊的时间地点(比如干朵节、浇花节),都会给老人举行洗手洗脚仪式。在洗手洗脚礼仪中,老人会对年轻人进行道德劝诫,督促他们改正过错,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可以说,洗手洗脚礼仪是一个兼具家庭教育、经验传授、表达孝道的仪式。现在,德昂族春节将洗手洗脚礼仪纳入进来,凸显其中孝敬老人的文化面向,以此贴近春节文化中尊老敬老传统。可以说,洗手洗脚礼仪的加入,使得德昂族春节别具风味,同时又与春节文化精神高度一致。

更重要的是,透过德昂族春节的发展,我们看到中华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变迁、发展与重构,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征,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春节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包容开放,为德昂族春节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也引导了德昂族春节的发展走向。同时,德昂族春节的不断发展,也为春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更多时代力量和地方资源。正是动态的多元一体性,使得春节文化能够一直延续下来,并且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文化符号。

三、德昂族春节与中华文化认同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有文化标识性的节日符号,凝聚着中华儿女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德昂族能够接纳春节,并且结合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对春节进行在地化改造,形成别具风情的德昂族春节,不仅是春节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产物,更是德昂族因应于时代和社会发展而进行文化建设的结果,彰显出德昂族的中华文化认同。

(一)从目的上表达中华文化认同

自改革开放以来,德昂族逐渐熟悉并了解春节文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春节文化在德昂族村寨快速发展,并进入其节日体系之中,甚至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代文化的影响、国家力量的推动、人口流动的频繁、对外交流的增多等因素固然在德昂族春节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归根结底还是德昂族通过春节来表达自身的中华文化认同。

不仅是春节,德昂族也接受了重阳节等其他传统节日⑬,并且重构龙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⑭,来表达自身的中华文化认同。而这一切的背后,与德昂族聚居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密不可分,极大提升了德昂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下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首先,从政治层面,德昂族作为一个受到国家认可的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拥有平等的政治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推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赋予了德昂族与其他民族平等的地位,禁止对德昂族的歧视和压迫行为。民族识别时,沿用了传统的他称“崩龙族”,后来根据本民族干部、群众的意愿,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崩龙族”改为德昂族⑮。另外,在政治制度设计层面,充分保障德昂族享受到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比如1953年7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成立(于1956年更名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中德昂族代表有12名;在德昂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州、县各级人民政府中,都有德昂族的干部,各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协会议及其他各类群众性会议,也有德昂族代表参加。另外,国家在德昂族聚居区成立自治机构,保障民族自治权利。1987年12月,在潞西市三台山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三台山德昂族自治乡。1988年3月,在临沧地区的耿马县,有由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德昂族联合建立的军赛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德昂族乡。

其次,从经济层面,德昂族迈入小康生活。1956年,根据德昂族人口少、居住分散、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方针。保山、临沧地区及德宏州坝区的德昂族,实行和平协商的方式进行了土地改革。德宏州半山区和畹町镇的德昂族,实行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方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昂族很快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耕者有其地,能够独立自主安排农业生产,保障了基本经济生活。为了解决德昂族聚居区贫困问题,党和政府一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帮助德昂族脱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在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政策的引导下,德昂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东西协作等政策的实施,彻底改变了德昂族聚居区的经济面貌,完成了“整族脱贫”的历史壮举,摆脱了绝对贫困。

再次,从社会层面,德昂族聚居区快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德昂族村寨一般位于半山腰,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不便,这也是很长时间内德昂族较为封闭、保守的重要原因。在扶贫工作中,有句名言:“要想富,先修路”。公路是最基本的基础设施。20世纪80年代以前,德昂族村寨是泥土路,当地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干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可见交通条件的恶劣。到了20世纪90年代,德昂族聚居区部分公路改建为弹石路,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但是每到了雨季,路基很容易塌陷,使用起来难度较大,经常要整修。2000年以后,德昂族聚居区陆续修建水泥公路,并且和村寨外面的国道、高速公路等陆续贯通起来,较大方便了德昂族的出行。除了交通条件以外,德昂族聚居区用电、用水、住房等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电话互联网)、“八有”(村委会有合格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有合格卫生室和村医,自然村有宜居生活环境,户有抗震安居房,人均至少建成一亩高稳产农田地,人均至少建成一亩特色高效的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果,人均每年至少出售一头以上商品畜,每个劳动力至少学会和掌握一门脱贫致富的实用技术)、“三达到”(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以内、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所在县(市、区)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或超过所在县市平均水平)和“两不愁三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落实,极大改变了德昂族聚居区社会面貌。

最后,从文化层面,德昂族文化得到系统性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就十分重视保护德昂族文化。比如,在民族识别过程中,编写并出版《德昂语简志》《德昂族简史》《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⑯,首次对德昂族文化进行系统性总结。改革开放后,德昂族文化保护更是备受重视,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保护德昂族传统建筑、服饰与技艺,在昆明的中华民族园中建有德昂族博物馆,于2002年开馆。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德昂族浇花节、德昂族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先后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沪滇合作项目的助力下,德昂族村寨利用特有的文化资源,对酸茶制作技艺、织锦技艺、水鼓舞等非遗资源进行生产性保护,打造出“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产业”等多样化发展路径,不仅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而且提高了群众的文化自信心。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德昂族聚居区发展走上快车道,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德昂族更是完成“整族脱贫”的历史壮举,和全国各族人民一块儿迈入小康社会。因此,德昂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十分强烈。

春节是中华文化的典型符号,为了表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德昂族将民族文化融入春节习俗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昂族春节。

(二)从内容上建构中华文化认同

德昂族将春节纳入自身的节日体系之中,让广大的德昂族群众理解春节的文化意义,享受春节的节日氛围。在此背景下,从内容层面入手,建构起一套完整的历史叙事体系,赢得群众的认同。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在视觉符号层面,引入春节文化符号。在早些年,春节文化符号主要依靠输入。比如,每年到了春节前夕,在赶街子的时候,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会开展写春联活动,送给德昂族群众,引导他们张贴春联。现在,德昂族已经开始自觉有意识引入春节文化符号。在村寨层面,每年春节前夕,德昂族群众打扫村寨,并在主要景观区域挂上国旗、灯笼和中国结、贴上春联和年画、装饰吉祥图案等,同时拍摄春节祝福语,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广泛传播;在家庭层面,家家户户都会放烟花、鞭炮,张贴春联,家庭成员坐在一起看春晚;在个人层面,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转发春节祝福信息,相互派发红包表达祝福之意,穿上节日盛装,戴着红围巾。

第二,在社会活动层面,举办春节庆祝活动。首先,依照惯例,当地政府会举行春节团拜会,邀请德昂族聚居区政治、经济、文化等代表人士庆祝农历新年。在村寨里面,村委会也会举办相应的团拜活动,比如看望德昂族退休干部、德高望重老人、非遗传承人等。借助官方的示范引领,庆祝春节的系列活动自上而下传播开来。其次,鼓励民间举办春节庆祝活动。按照习惯,在浇花节等节日的时候,德昂族都要举行集体文艺表演活动。在春节传播进来后,德昂族村寨也沿用了传统节日庆祝惯例,在除夕当天,德昂族群众聚集在村寨公共广场,充分发挥能歌善舞的特长,举行大型文艺表演活动。此类文艺表演活动,一般都会持续好几天,为春节增添了热闹的氛围。最后,德昂族群众充分吸收传统春节文化内容。走亲访友、探望老人、关爱孩子成为现在德昂族春节的重头戏。同时,一些德昂族家庭,在春节的时候,一家人一块去城市或者邻国旅游,或者参加城市春节庆祝活动。

第三,在精神价值层面,贴近春节文化内涵。综观德昂族春节,虽然结合德昂族文化进行了文化再生产,但是春节文化核心得以传承和发展。首先,德昂族强调春节是阖家团聚的日子。在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德昂族群众外出务工。只有在春节假期的时候,才能够返回家乡,与家人团聚。因此,现在无论是留守村寨的老人和孩子,还是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十分期盼春节团圆的机会。另外,德昂族群众村寨观念十分强烈,除了家庭层面的团圆,还要完成村寨层面的团圆。所以,每逢春节假期,村寨也会邀请在外打工的德昂族群众回来团聚,这也强化了村寨春节团圆的观念。其次,德昂族强化春节是表达孝道的日子。德昂族民族性格较为内敛真诚,却又不乏热情活泼,金钱观念和名利理念没有那么强烈,认为娱乐休闲是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流行文化、消费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影响下,德昂族更是看重春节假日所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所以,春节假期的出现,以及春节文化的传入,为他们的娱乐休闲提供了时空场域和社会情境。当然,娱乐休闲一直是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刚好与德昂族的生活理念高度一致。

从德昂族春节可以看出,群众通过视觉符号、社会活动和精神价值等维度,不断表达和强化德昂族春节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呈现出强烈的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既是德昂族春节传播的根本动因,也是德昂族春节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从情感上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德昂族春节的兴起,不仅是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时代注解,而且切实从情感上增强了德昂族的中华文化认同。可以说,德昂族春节与中华文化认同形成双向的互动关系。中华文化认同的不断增强,推动德昂族春节的不断发展;同时德昂族春节的深化发展,也在不断增强德昂族的中华文化认同。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层面:

第一,强调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超越了民族的界限。在2000年以前,德昂族与外界交流不多。在一些德昂族群众看来,春节是汉族的节日。近些年来,“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大规模推广,扩大了春节在德昂族聚居区的影响力。同时,越来越多德昂族人外出打工,春节已经成为重要的节假日,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再加之现代化、网络化和媒介化的影响,德昂族对春节文化越来越了解。现在,德昂族群众认为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不再与具体的民族绑定在一起,而是中华儿女共有共享的文化资源。德昂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自然也要过春节。反过来,德昂族群众开始享受春节文化,这又在无形之中增强德昂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

第二,强调春节是举国同庆的传统节日,超越了地域的界限。如上所述,在2000年以前,一些德昂族群众认为春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但是,近些年来,这一观念已经得到明显改变。德昂族春节的兴起与发展,表明春节并不是专属于某一特定地域或民族。另外,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人口、资本和文化的快速流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春节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明显增强。在此背景下,不同地方春节习俗的社会互动和文化交流也逐渐增多。比如,德昂族春节的诸多习俗,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生活在坝子的傣族,与周边的汉族学习过春节,接着是生活在半山腰的德昂族跟傣族学习过春节。在此过程中,德昂族春节逐渐超出地域限制,成为共享的文化传统。现在,德昂族群众普遍认为春节是举国同庆的传统节日,这不仅符合社会现实,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德昂族在中华民族坐标系中的位置,反过来又增强了德昂族的中华文化认同。

第三,强调春节的新年属性,突出时间节点属性。德昂族和傣族都信仰南传佛教,节日文化高度类似。浇花节是傣历新年,按照德昂族的习俗,也是德昂族最为隆重的民族节日。在春节传入德昂族聚居区的时候,德昂族民族代表采取的策略是将春节与浇花节进行类比,突出春节的新年属性,强调春节是中国传统历法的新年时间节点,这就让德昂族群众更好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近些年来,随着德昂族逐渐走向现代化,公历和农历对德昂族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春节的接受自然也更顺畅。毫无疑问,在节日体系里面,新年是最为重要的节日,也是在情感上最能凝聚人心、增强共识的文化资源。

德昂族春节节庆活动的兴起,与国家层面的文化建设密切相关,自然也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联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德昂族春节节庆活动的兴起,在情感上强化了中华文化认同。

结语

节日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也是文化认同表达、建构与增强的重要符号媒介,与民族国家建设密切相关。很多民族志成果也表明,节日直接关乎国家政治合法性构建、社会治理成效及民族国家认同建构⑰。可以说,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节日已经成为塑造民族国家形象、凝聚民族情感、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媒介。

近些年来,德昂族春节节庆活动兴起,并逐渐成为德昂族节日体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正在快速发展的德昂族春节,不仅符合主流春节文化意涵,而且带有鲜明民族特色,彰显出春节的历史源远流长和文化博大精深,也再次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属性。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在德昂族聚居区做田野调查过程中,无论是在官方的政策宣传,还是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表述经常出现,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成为老百姓的口头禅,反映出德昂族群众都自觉增强着中华民族认同。这也提醒我们,当代中国节日体系的构建,向上关联着国家文化战略,中间调节着社会运行机制,向下连接着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整体全局的视角来看当代中国节日体系建设⑱,以及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联。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西南少数民族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2CMZ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注释略)

【作者简介

熊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