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271 |
项目编号:Ⅴ-35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曲艺 |
所属地区:辽宁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辽阳市 |
保护单位:辽阳市公共文化和体育事务服务中心 |
二人转是一种源自中国东北,集说唱、戏曲、歌舞、杂技等多元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是东北地区受欢迎的曲艺表演形式。辽宁省辽阳市是其重要的流布地区之一。
辽阳二人转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唢呐、梆子、嗡子、大板、扬琴、中胡等。板胡、二胡、唢呐为二人转乐器“三大件”,主要道具有扇子、手绢等。经常演出的作品有《十八里相送》《大观灯》《小天台》《小住家》《小拜年》《马前泼水》《马寡妇开店》等。二人转的表演讲求唱、念、做、舞、绝“五功”,在各地的风格迥异。辽阳二人转以舞见长,秧歌性强,表演戏剧性强。演戏不扮人物装,只靠两个演员转来转去、跳进跳出、分包赶角,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戏曲的特别之处。辽阳的二人转特点在于地域性,属于“南浪”风格,舞蹈表演热烈火爆,风趣红火,轻便灵活。例如演唱正书之前的“浪三场”,讲究“头场看手,二场看扭,三场看走”,将东北大秧歌的舞蹈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
辽阳二人转形成于清代乾嘉年间,当时社会安定、庙会风行,地秧歌等民间艺术兴起,为辽阳二人转的产生提供了土壤。据《东北二人转史》及《辽阳戏曲志》,辽阳二人转源于辽阳地秧歌,距今约200年的历史。清末辽阳二人转进入结班聚社阶段,1912年前后,商业演出逐渐兴旺起来,形成了村村寨寨演唱、茶社大棚爆满的火热局面。老艺人陈海楼发明了手绢功,其传人遍及东北三省及河北等地区,这一技艺以师徒制的方式传承至今,经历了五代。
辽阳二人转讲述民间故事、戏文等周边发生的事情,语言朴实,唱词简练,讥讽调侃,通俗易懂,在二人转发展史上占据一定的位置。它吸收了梆子、高跷、皮影、莲花落等艺术经典,是东北地区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社会和文化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王素珍 |
性别 女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曲艺 |
项目编号 Ⅴ-35 |
项目名称 二人转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辽宁省辽阳市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Ⅴ-35 |
项目名称 二人转 |
类型 曲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吉林省梨树县 |
编号 Ⅴ-35 |
项目名称 东北二人转 |
类型 曲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黑龙江省绥棱县 |
编号 Ⅴ-35 |
项目名称 东北二人转 |
类型 曲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
编号 Ⅴ-35 |
项目名称 东北二人转 |
类型 曲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黑龙江省海伦市 |
编号 Ⅴ-35 |
项目名称 东北二人转 |
类型 曲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吉林省 |
编号 Ⅴ-35 |
项目名称 东北二人转 |
类型 曲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辽宁省铁岭市 |
编号 Ⅴ-35 |
项目名称 东北二人转 |
类型 曲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辽宁省黑山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