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金石篆刻
项目序号:331
项目编号:Ⅶ-32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别:传统美术
所属地区:中直单位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保护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金石篆刻是汉字与镌刻相结合并用印章形式表现的一门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以石材为主要载体,以刻刀为工具,将汉字的线条美、章法的构成美和刀法与金石的自然朴拙之美结合在方寸之间,是我国的艺术瑰宝。

篆刻艺术从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来。古代印章由金属铸造和凿制而成。13世纪开始,文人艺术家选用石材代替金属,自刻印章,并在发展中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篆刻艺术以锲刻古代文字为主要表现手段,具有抽象之美,神奇之美和人文之美。金石篆刻具有多种文化和社会功能:篆刻艺术作品中的各种印章,具有“凭信”的实用功能,如姓名章、年号章、鉴藏章、款识印等。个人印章的钤盖表明物品的归属权,用在书画作品则起到印证和品鉴的作用。通过对书画作品中印章的考察,还可探知书画作品的流传历史。篆刻艺术在现代社会依然存续,作为印信的实用功能依然流传下来。随着时代发展,金石篆刻的应用领域也在逐渐拓展。篆刻作品通常被人们作为一种文化格调高雅的礼品相互馈赠。

金石篆刻在世代传承流变中流派纷呈。18世纪初,丁敬承袭明文彭创“切刀”,蒋仁、黄易等追摹形成了以“西泠八家”为主的“浙派”。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等形成“皖派”。赵之谦开启“印外求印”之道,吴昌硕、黄牧甫深受影响。1912年至1949年,篆刻流派进一步丰富,以赵古泥、陈师曾、邓散木等的写意印风,邓尔雅、乔大壮等人的“黟山派”,王福庵、陈巨来的“圆朱文”为代表。齐白石的单刀治印别具特色。当代篆刻家们在汲取前人印风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如今金石篆刻的实践者和受众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有众多印学团体成员和篆刻爱好者。

金石篆刻集文学、历史、美学、金石学、书法、绘画等各种文化精髓于一身,“方寸虽小,气象万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