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旨在通过数字多媒体手段,将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所掌握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进行全面、系统、真实地记录。在完整保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为有效研究、保护、弘扬与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坚实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通过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对318名年满70周岁及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记录。按照工作计划,文化部在“十三五”时期将继续推进并全面完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婺源县长径村跳傩舞习俗
“抢救”时间并不充裕,“抢救”工作刻不容缓。许多民俗活动和传统技艺操作流程需严格遵循季节性和时间性,一旦错失机会,就需要再等上一年甚至两年。婺源徽剧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江裕民因身患帕金森症而无法进行表演;九江武宁打鼓歌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孟凡林在抢救性记录工作开始前已驾鹤西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工作就是在和时间赛跑!”。怀揣着高度的紧迫感与使命感,江西省紧锣密鼓、稳扎稳打地开展了一系列抢救性记录工作。
2017年1月9日,由江西省文化厅社文处主办、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承办的“江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评审会”在南昌市召开,会期5天。江西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副处长涂为民、副调研员吴先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领导班子和全体职工参加了会议。评审会对2016年拍摄并制作完成的10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成果进行了认真评审,具体包括:信丰蓆狮犁狮、婺源傩舞、南丰傩舞、德安潘公戏、抚州采茶戏、婺源徽剧、万载夏布、瑞昌剪纸、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和兴国山歌项目传承人。经过热烈讨论,评审专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各项目执行团队也将进一步完善记录成果。此次会议为2017年江西省即将投入拍摄的15位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践经验。
2017丁酉年大年初一,执行团队前往婺源县长径村开展抢救性记录拍摄工作。每年正月,长径村都有跳傩舞的习俗,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初叶。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史研究的“活化石”,83岁的婺源傩舞项目国家级传承人程长庆被列为江西省第二批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采集对象。为全面、客观记录春节期间不可复制的一手资料,江西非遗人放弃节假日与家人难得的团聚时光,风尘仆仆奔赴活动第一线采集素材,为保护、传承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下珍贵的影像资料。
(根据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新闻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