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发挥文化优势 助力精准扶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黔西南州政府签署非遗保护与文化扶贫合作协议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2016-12-08 15:40:59

  本网讯 为助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创新扶贫开发方式,2016年12月7日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扶贫合作协议》。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副院长牛根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田青,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张政、副州长黄曼以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出席了签字仪式。

吕品田同志致辞

吕品田同志在致辞中说,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过程中,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绵延文化传统、保持文化特色、增进文化认同和构建精神家园的独特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我国艺术研究、艺术创作、艺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智库的国家级专业机构,在全面参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发挥着政策咨询、学术研究、成果推介等专业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完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常愿意发挥专业优长,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共同推进黔西南易地扶贫搬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扶贫工作。

张政同志致辞

张政同志表示,黔西南州各族群众在大山里生活了千百年,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为了保护好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黔西南州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专门对搬迁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统计分类、记录保存。此项协议签订后,黔西南州计划联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搬迁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度挖掘整理,让搬迁地区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让搬迁群众依托文化传承再创新业,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住得好。

连辑同志致辞

连辑同志最后发表讲话。他指出,双方的合作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两项重要工作。精准扶贫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扶助,也包括精神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贫困地区往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地区,在这些地区大力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既能传承文化,又能为民众脱贫致富提供丰富的民族文化给养和创新创业源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黔西南州合作,是有意的选择。今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在全国不同地区,有选择地合作建立一批市(州)、县(区)、乡(村)试验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精准扶贫的实践案例。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实现扶贫攻坚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有机结合,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连辑强调,在双方共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扶贫的过程中,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机制建设。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努力实现工作的机制化、科学化。要正确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物质和精神、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要充分尊重当地民众的发展意愿。希望双方携手并进,发挥各自优势,秉承国家意识、专业意识和发展意识,为国家推进扶贫思路创新实践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经验、树立典范。

黄曼副州长与牛根富副院长签署协议

随后,黄曼副州长与牛根富副院长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

根据协议,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易地扶贫搬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扶贫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提供智力支持和工作指导,并开展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个案研究与实践,组织专业培训,设立教学研究基地,宣传、推介合作成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国家扶贫战略实施的有机结合提供经验参考。(摄影:周奇

编辑:杜丽丽 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