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师资培训履约班在上海举办
创建时间:2016-11-14 09:56:00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下称“亚太中心”)和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共同主办,文化部非遗司、外联局指导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师资培训履约班”于2016年11月7日至14日在上海大学举办。

开班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欧敏行女士出席了第一期培训班开班式,文化项目的两名代表参加了培训。欧敏行女士在致辞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代代相传的珍贵文化遗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标志着国际社会对这种文化表达方式的认可和支持,至今已有170个缔约国。

欧敏行女士在开班式上致辞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晨阳先生提到,中国自2004年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以来,在公约精神的引领与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操作与理论研究齐驱并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余年来,相关法律体系逐步建立,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基本形成,工作机构也逐步完备。今年6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新增了“在国家层面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这一章节,为各国非遗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当前,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学习和重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常必要。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晨阳致辞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力建设战略相关要求,《公约》框架下的培训分为批约履约、清单制定、申报、保护计划等能力建设培训,本次培训活动旨在通过对于《公约》相关知识的讲解,结合田野考察,提高学员对于公约框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认识以及对非遗项目认定和清单制定的了解。

  本次培训活动与2016年文化部依托高校开展的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相结合,参训学员基本覆盖研培计划中所涉及的57所院校的相关教师,分两期连续举办,每期培训约30名学员。培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三位培训师爱川纪子女士、苏珊·奥格女士和张敏女士授课,详细讲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主要概念以及履约基本知识。学员还随同培训师一同进行了非遗保护田野调查,访问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镇和青浦区朱家角镇,以锣鼓书、琵琶艺术(浦东派)、浦东说书、吴歌、摇快船和江南丝竹等非遗项目为案例,学习如何实际操作非遗项目认定和清单制定,如何制定保护计划,以及社区参与的重要意义。

学员进行上海浦东说唱田野调研

  本次培训活动由上海大学承办。

  部分图片由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提供



编辑: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