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3天的首届“中国河间西河书会”20日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大鼓发源地河北河间闭幕。期间,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30多名曲艺家登台献艺,并商定“中国河间西河书会”作为常设性曲艺活动,将每年举办一次。
据了解,西河大鼓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发源,从河间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创始人一般认为是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西河大鼓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及东北、内蒙古等地,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等名称,上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独特。百余年来,西河大鼓发展形成150余部中长篇、370余篇小段传统书目,内容大部分是历代战争故事、历史演义、民间故事、通俗小说、神话故事和寓言笑话等。其中,不少书目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继承了中国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
河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曲协副主席马维彬表示,每年举办“中国河间西河书会”旨在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西河大鼓这一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振兴曲艺事业。
据介绍,在此次“西河书会”上,包括著名曲艺家刘兰芳、赵连甲、王印权在内的30多名曲艺家现场交流曲艺创作表演经验,研讨西河大鼓传承发展,赴基层文化采风,并开展送曲艺下乡进村惠民展演活动,《报母恩》《酒色财气》《中国梦》等贴近百姓生活、紧跟时代脉搏的西河大鼓书目深受基层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