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非遗保护讲座周、非遗典籍记忆系列展在京开幕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12-06-09 20:51:0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开幕


  本网讯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提高人民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在2012年6月9日——第七个文化遗产日之际,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在国家图书馆隆重开幕。原文化部副部长、现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代表专家进行了发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文化部机关各司局、各直属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拓、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部分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家学者等参加了仪式。

  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设立“文化遗产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行动。每年“文化遗产日”期间,文化部和各级文化部门均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目的就是通过国家的积极导向和推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珍视传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开始实施,标识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向依法保护的新阶段。为了使公众能够进一步了解《非遗法》的原则和精神,并从法理、学理的角度宣传和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规律和方式方法,全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深化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引导全社会贯彻落实《非遗法》,全面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围绕今年文化遗产日“活态传承,重在落实”的主题,文化部将于2012年6月9日至18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连续举办10场专题讲座,邀请10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向公众全面介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情况。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先生主讲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全面介绍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实践及其成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刘魁立先生主讲的《中国人眼中的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以马来西亚华人社群的中元节和俄罗斯旧礼仪多声部民歌为个案,分析社会历史条件对传统习俗影响的机理、文化传统延续的外部条件与内在动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世界化等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田青先生主讲的《找回祖先的声音——中国民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中国民歌形式的丰富性和歌者情感表达的独特性,提出对文化自尊、文化自觉和文化多样性的思考。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文化部社文司原巡视员周小璞女士将以《依法保护、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回顾《非遗法》的立法进程,并提出依法保护、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建议。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康玉岩先生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为题,讲述传统舞蹈丰富的文化内涵,强调传承人保护的重要性。其他几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文峰先生的《中国传统戏剧与民俗的依存关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先生的《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与保护的进展》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先生的《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将引导听众从不同的视角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价值以及保护实践的针对性。为了使听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相关的专业内容,主讲人的专题讲座将结合图片、视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现场演示来进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包括“中国传拓技艺展”、“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展”两个专题展览,通过图书馆丰富的典籍展示丰富多彩、绵延不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使社会公众深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面貌,使人们从历史发展角度深入了解当今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传拓技艺是用纸和墨及传拓工具将铸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印下来的一种方法,发明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承至今,是印刷术发明之前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的独特文献复制技术,是当时文化传承、文明传播的重要手段,中华文化中大量文献得以通过传拓技艺传承至今,它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传承文明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中国传拓技艺展”讲述了传拓技艺的产生和发展,展示了东汉《熹平石经》、三国《正始石经》等实物与100余件唐、宋、元、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拓本,其中包括最早的儒家刻经《熹平石经》残石,宋拓本《神策军碑》《干禄字书》《李思训碑》《隶韵》,元拓本《道德经》,明拓本《乐善堂法帖》,清拓本《兰亭图》,朱拓本《君车画像》等,均为传世国宝,洵足珍贵。展览还通过乌金拓、蝉翼拓、隔麻拓、全形拓、响搨、颖拓等各类拓本的展示以及传拓的材料、工具、用纸、用墨和扑子、擦子等实物展示全面反映传拓技艺。

  开幕式上,李仁清等13位各地传拓名家将自己传拓和珍藏的作品捐赠国家图书馆,供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向公众服务。展览开幕后第一周,来自全国的当代传拓名家将进行传拓技艺现场演示,与展品相互辉映,全面演绎传拓技艺的魅力。观众还可以在专家指导下体验传拓技艺。

  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各地区、各民族、各朝代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群体意识、居住观念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展”在中国古代藏书建筑和诗书文化以及丰富多样的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大背景下,集中表现了“清代样式雷图档”等重要典籍和文物,以及清华规划院“再现遗产”工程的多项最新成果——圆明园30个景区的数字复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技术手段下焕发出的活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将展出至7月8日,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中国传拓技艺联合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邀请专家就石刻及拓片的保护、传拓技艺、传拓种类及如何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进行研讨。此外,展览期间将举行多场专题讲座,就金石传拓技法、甲骨传拓技法、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进行解读。

  本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学术性强,共邀请了40余位专家学者举行专场讲座或参与展览期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研讨会,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解读《非遗法》;二是通过典籍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展览中共展出了130余件典籍和实物资料,其中许多为首次展出,弥足珍贵;三是重视活态演示,展览和讲座中将有一批传承人现场展示精湛技艺,充分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旺盛的生命力。

  附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周”专家讲座安排时间表

编辑:辰序

编辑: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