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化危机为契机推进非遗保护传承
创建时间:2011-05-10 11:04:17

化危机为契机推进非遗保护传承

  2011年5月29日,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拉开大幕。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永久落户四川成都后的首次亮相,也是四川灾后重建3年来非遗保护成果的集中展示。经过3年的恢复重建,四川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获新生,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项目经费向灾区倾斜

  在大地震中,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12人遇难,105人受伤。2008年6月底之前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四川省有105项,其中2项严重毁损;已公布的18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88项严重受损。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11个民俗博物馆严重受损,142个传习所倒塌或不同程度损毁。其中,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大量珍贵实物和普查资料全部被废墟掩埋,茂县羌族博物馆、绵竹年画博物馆等成为危险建筑,颇具影响的绵竹年画传习所被夷为平地。

  地震发生后,文化部对四川省的灾后文化恢复重建工作非常重视,文化部部长蔡武等领导多次到四川,亲临灾区一线,指导文化重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

  “3年来,文化部在政策上及时指导,在项目上优先安排,在经费上重点倾斜,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恢复重建工作。” 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对记者表示。

  为了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省文化厅党组成立了四川省灾后文化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领导小组,设立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以重点项目支撑非遗保护

  据介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恢复重建工作中,四川省确立了几项重点工作。一是恢复重建非遗基础设施。对遭受灾害的非遗博物馆和传习所等设施进行修缮。二是救助安置传承人。对国家、省、市(州)、县(区)四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以及非遗重要项目和普通民间传承人实施救助,使其尽快恢复基本生活。三是恢复重建非遗保护体系。抢救受损的20项国家级、88项省级和268项市、县级非遗名录项目的珍贵实物和资料,抢救保存现有非遗影像资料、普查文献资料。四是在羌族聚居区范围内,建立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恢复重建县级民族文化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传习所、村文化室。抢救性保护一批羌族民居、村寨,建设羌族文化名乡(镇)、名村(寨)、名园。

  地震发生不久,四川文化界人士提出了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议,得到文化部的大力支持。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立,对于推动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申报联合国、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和申报国家级、省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工作中,四川省重点向灾区倾斜,加大保护力度,及时将“羌年”推荐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四川省各级政府对非遗事业的财政投入也不断加大,经费由2007年的240万元上升为2011年的2400万元,为四川非遗抢救保护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

  恢复重建中,四川省新建了75个非遗项目,开工率100%。绵竹年画博物馆、北川民俗博物馆、北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茂县非遗传习中心等一批具有浓郁羌族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拔地而起。理县桃坪羌寨、茂县黑虎羌寨、北川吉娜羌寨、汶川萝卜寨等数以百计的羌寨修葺一新。

  借力国际非遗节打造品牌

  说到“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落户成都,成为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牌,成都市文化局局长朱树喜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他告诉记者,2007年成都市成功举办了第一届非遗节,但是震后对于2009年是否举办第二届非遗节曾出现争议。后来大家统一了意见,决定克服困难,继续办下去,利用这个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的精神风貌,并以“灾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为国际社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灾难也可成为保护非遗的契机,这是第二届非遗节向世界发出的声音。

  2009年国庆前夕,经文化部批准,这一文化品牌正式落户成都,由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这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节日,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我国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一个大型文化盛会,成为继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和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之后,第四个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重大文化节会。

  “非遗节落户成都,对于推动全省非遗保护工作,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美誉度,提升成都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朱树喜说。

  非遗节落户成都后,成都市专门规划建设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作为主会场,博览园将伴随本届非遗节的开幕正式开放。非遗节期间,这里将举行开幕式暨天府大巡游、国际非遗博览会和闭幕式等重要活动。博览园内将有丰富的传统技艺展示和民俗表演,剪纸、羌绣、年画、花灯等500多项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将在此精彩呈现。

  “如果没有这场地震,非遗保护中的很多项目、很多工作我们也要做,但不可能做得这么快、这么好。在成功地将危机化为契机、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之后,我们的文化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朱树喜说。(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记者:白炜)
 

(编辑: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