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少华副部长和博科娃总干事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建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第二类)协议》
(本网讯)2010年5月18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亚太中心”)签字暨揭牌仪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隆重举行。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及其访华团随行成员出席揭牌仪式。外交部代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处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官员,日本、韩国驻华使馆代表与国内数十名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也参加了揭牌仪式。仪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主持。
赵少华副部长和博科娃总干事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建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第二类)协议》。随后,赵少华副部长与博科娃总干事共同为亚太中心揭牌,并分别致辞祝贺亚太中心的成立。
赵少华副部长与博科娃总干事共同为亚太中心揭牌
博科娃总干事说,她非常荣幸参加亚太中心揭牌仪式。正在中国揭幕的亚太中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确认的日、韩中心将共同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亚太地区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支柱。亚太中心的启动,重要的责任就是让更多的专家、更多的专业技艺掌握者来共同参与让遗产来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发言最后,博科娃总干事对中国政府对教科文组织以及中国文化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如既往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以她个人名义祝愿亚太中心未来各项活动的举行圆满成功。
赵少华副部长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文化部对亚太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博科娃总干事一行表示热烈的欢迎,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亚太中心成立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参加亚太中心筹建工作的有关组织机构和中外人士表示由衷的谢意。她表示亚太中心成立后将秉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宣传、传播和弘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积极组织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亚太中心将努力集国际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力量,提倡指导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亚太地区委员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执行能力,为地区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赵少华副部长指出,亚太中心的成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将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掀开新的篇章。
揭牌仪式结束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一行参观考察了亚太中心行政办公室、亚太中心会议室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古代乐器展厅和古代书画展示。
200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大会审议通过在中国建立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的申请报告。早在2007年9月,中国文化部正式致函时任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表达了在中国建立由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第2类)的愿望。此后,日本也提出在其本国建立亚太中心的意愿,韩国在2005年即已提出相同意愿。经过协商,2008年中、日、韩三方就三个中心的重点职能达成共识并签署谅解备忘录,即中国亚太中心以培训为主,韩国亚太中心以信息和网络建设为主,日本亚太中心以研究为主。
赵少华副部长陪同博科娃总干事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行人员参观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古琴展室
亚太中心落户中国,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我国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自身贡献之愿望的充分认可。亚太中心的成立对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开展亚太地区多边合作,维护亚太地区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整个亚太地区而言,亚太中心的建立标志着在教科文组织框架下亚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更加协调统一的发展阶段,有了更加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备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亚太中心由管理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秘书处等机构组成。中心将致力于宣传和推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长期和短期课程培训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提高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会员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能力,将是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积极开展地区和国际性合作的重要平台。
亚太中心所依托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级专业机构。从2000年开始,该机构一直承担着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具体评审工作。与此同时,在全面参与实施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公益宣传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征集,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培养等工作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挥着重要作用。
(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供稿)
(编辑:辰序)